第86章 军制鼎新(2/2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侯君集首先提出疑问:"殿下,府兵制乃我朝根本,为何要改?"

"府兵制有其优势,亦有其弊。"李承乾早有准备,"府兵半农半兵,训练不足;且征战日久,田地荒芜,反成负担。"

他详细阐述了新方案:保留府兵制基础,但在边境设立常备"边军",招募职业军人,给予优厚粮饷;同时建立"军校",系统培养军官。

李靖沉吟道:"殿下此议甚善。然边军粮饷从何而出?"

"商税。"李承乾指向户部尚书,"去岁海上贸易获利三百万贯,足以供养五万边军。"

这个数字让在场众人都吃了一惊。他们没想到,李承乾大力发展海外贸易,竟有如此深远的军事考量。

经过三日激烈讨论,新军制方案终于确定:

一、边境设十大军区,每区驻守五千至一万边军;

二、边军实行职业化,优给粮饷,允许携家带口;

三、长安设"讲武堂",培养军官;

四、改良府兵制,减其负担,精其训练;

五、建立军功爵位制度,战功可抵罪,可传子孙。

方案呈报李世民后,立即得到批准。这位马上皇帝敏锐地意识到,这套制度既能保持大唐军力,又可减轻百姓负担。

春去夏来,改革迅速展开。朔方、陇右等边境要地,一座座崭新的军营拔地而起。讲武堂的首期学员也正式开课,教材是李承乾亲自参与编写的《新修武经总要》,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军事智慧。

这日,李承乾正在讲武堂讲授"步骑协同"战术,忽有急报传来:突厥颉利可汗亲率十万骑南下,已破云州!

朝堂上,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。李承乾仔细研究军报后,提出了一个大胆计划:

"颉利此来,必以为我大唐仍如往年,只能固守。不如出其不意,主动出击!"

"殿下,突厥铁骑来去如风,如何制之?"老将张公谨忧心忡忡。

李承乾命人抬上一个沙盘:"本宫研究过突厥历年入寇路线,其必走阴山南麓。此处..."他指向一处山谷,"名为白道,地势险要。若以精兵埋伏于此,再用新式装备...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