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成熟的政治家,只有败的坦然无悔,没有输的歇斯底里(2/2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坦然认败是一种自我完成,而非失败主义。很多人误以为,“接受失败”就是“自我否定”,是“无能者的消极姿态”。但事实恰恰相反,最能接受失败的人,才是真正完成了“自我”。
政治是一场不断地试错过程。不是每一条路线都能走通,不是每一个改革都能见效。即便是最英明的人,也可能押错时间窗口、用错资源、信错人。
问题不在于你有没有失败,而在于你有没有勇气承认:自己已经输了。
坦然承认失败,不等于投降,而是一种“自我校准”。你接受错误,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,重新评估自己下一步该往哪里去。
沉迷于证明“我明明是对的,却输给了阴谋”的人,只会把失败变成怨念,把反思变成复仇,把理智的退出变成情绪的灾难。
政治人物的分寸感,在于对终局的“预支判断”。一个真正成熟的政治人物,在进场前就想过出场方式;在站队前就盘算了失败代价;在大权在握时就思考了功成身退的节点。
他们并不奢望“永远不败”,而是追求“即使失败,也能体面地走”。
他们为自己的人设、为家族的资产、为子孙的安稳,都提前布好了后手。他们退得早、退得准、退得稳,不是因为他们怕输,而是他们明白,政治游戏从不讲感情,只讲成本。
识时务不是怂,而是懂。
歇斯底里只属于戏剧人物,不属于历史当事人。
很多故事中,失败的权臣会撕心裂肺怒吼、歇斯底里狂笑、拔剑自尽、焚城而死。那是舞台效果,是文艺浪漫,是满足观众审美的高潮。
可历史里的人没那么多情绪。他们更理性、更现实,也更冷酷。
他们在败局显现的那一刻,就开始盘点还能带走多少资源,转移多少亲信,交代哪些后事。他们情绪的浪潮不是嚎叫,而是像搬运工一样,默默打包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