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 不存在完美的人物,完美本身就是一个问题(1/1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作者在对笔下的人物刻画上,会先天性把人塑造的完美无缺,集“真善美”于一身。可如果你通过现实再去创作,就会明白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人。我们看到的历史上所有的人物,都是宣传的结果。是后来人需要一个怎样的人,就会极力的大肆宣传。我不否认,一些人有着伟大的功绩,也有着吸引人的魅力,比如秦始皇、刘邦、朱元璋、教员这类人,但是如果给这些人添上“完人”的标签,反而显得不真实,也不符合“人”这个物种本身。

所谓“完人”,只是叙事的幻影,不是现实的可能。

人类大脑渴望秩序与对称,尤其在面对复杂的人物时,更愿意用“完美”与“邪恶”来进行二元分类。这种心理机制在讲故事时尤其显着,于是我们在历史、文学、影视中不断构造出“完人”:不贪、不杀、不欲、不私、不误、不败。

问题在于,现实社会无法容纳这种设定。一个完全不犯错的人,在真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,因为人必须在有限的信息与资源下决策,每一次判断都伴随着不确定性与偏差。所谓完人,要么根本没做过决定,要么根本就不存在。

“完人”是叙事模型中的需求,是观众寻求道德慰藉的产物。但历史从不运转于慰藉之上,反而充满了权衡、灰度、代价与选择的痛苦。不允许犯错的人,也就不允许成长;不暴露缺点的人,也就没有真实的人性。

“完美人物”设定本质上是一种谎言包装。每一种“完人叙事”背后,都隐含着精心构建的叙述结构:有意忽略他的阴暗,有意美化他的动机,有意删去他的代价。于是,所谓完美,只是刻意塑造出来的视觉假象。

古今中外,无数政权都曾打造“圣人神像”,通过层层包装,让某个人物呈现出理性、仁爱、果断、无私的完美形象。可真实的人,怎么可能一人兼具所有美德?唯一合理的解释,是“选取性叙述”。

历史叙事最常见的操控技术,不是编造虚假,而是“只说对的一面,完全不提另一面”。这才是完美人物设定的根本逻辑:你看不到这个人撒谎、犹豫、失败,只因为有人不让你看到。

完美不是事实,而是包装。我们在面对完人时要小心:他不是没有瑕疵,而是他的瑕疵被系统性地抹除了。

一个真实的人,必然存在冲突与自我矛盾。现实世界中的人,是情绪、利益、理性、环境交织出来的产物。这意味着:即便一个人诚实,也可能在某些时刻说谎;即便他正直,也可能在面临威胁时做出折中。

“完人”叙事无法容忍这种复杂性,但人性恰恰以复杂为本质。一个有责任感的君主,可能也是个冷酷的父亲;一个极有远见的政治家,可能也是个难以信任的盟友。这不是缺陷,而是正常。

要求一个人完全一致,不仅是道德洁癖,更是认知偏见。真实的权力者,既可能是开明的制度建设者,也是屠戮对手的冷血操盘手。他的决策里既有利益考量,也有情绪反应。把他简化为“美好人格”,不仅误导了认知,更掩盖了权力运行的真实规律。

真正推动历史的人,不是靠道德感召,而是权衡与博弈。我们喜欢相信好人改变世界,喜欢相信“完人”凭借正义意志带来社会进步。但历史往往是相反的:变革的成功,不靠“良善”,而靠理性算计、复杂妥协、权力整合。

如果一个领导者始终坚持道德理想而不顾现实条件,他很可能很快就被淘汰;而能在博弈中活下来并推动改变的,往往是那些在理想与现实间游走、在道义与利益间反复平衡的人。

所以,当我们看到某个历史人物“完美地兼顾理性与道德”,要先警惕:这可能是后人剪辑出的“理想人像”。真正改变历史的人,未必是圣人,但一定是个现实主义者。历史不奖励道德洁癖,它奖励行动有效。

完美人物设定的一大问题,是它无法容纳失败。因为在设定中,“他不可能错、不可能败、不可能选错路”。但真实历史恰恰相反:失败是常态,成功是罕见。

于是,一旦这类人物遭遇挫折,叙述者就陷入尴尬:不是找借口说是“天灾”,就是怪身边人不配合。而这恰好说明了“完人逻辑”的荒谬:它不允许自然失败,只允许他人连坐。

现实中的人物,决策错误、战略误判、低估风险,都是常见现象。而真正成熟的历史认知,不是解释一个人为什么成功,而是剖析他在失败中体现了哪些局限性。

一个完美人物无法失败,注定也无法成长;他只能是一个神像,而不是一个人。

“他是个完美的人”,这句话其实是一个道德标签,背后隐含着强烈的褒义判断。可一旦贴上标签,我们便不再深入分析:他是怎么做决策的?在什么情况下让步的?面对什么现实因素调整了策略?

历史的深度被标签消解,人的复杂被归纳成“善”或“恶”的图腾。这种趋势,恰恰与真实历史背道而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