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家国情怀不是主角专属,那些籍籍无名的百姓一样如此(1/1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我对顾诚先生所着南明史最大的感触,不是史可法殉国而死的壮烈,不是李定国复国无望的遗憾,也不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骄傲,而是那些明明在皇权制度下活不下去的老百姓,依然愿意为了这片土地,坚决抵抗外族入侵,不断竖起起义的大旗,前赴后继的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。
南明史其实也可以看成近代史的一个前场,有民族矛盾,有阶级矛盾。知识的浅薄并不代表老百姓不明所以、不明大义。为了恢复汉人的江山,许多的农民揭竿而起,对抗清的外族入侵。
当然,我们要承认,无论是明朝的阶级矛盾,还是清朝的民族矛盾,都是农民必须推翻的。很多网文作者在进行穿越文创作时,总是喜欢把人民刻画成无助、愚昧、无知的形象,这其实是对人民的扭曲,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,要比你深的多,殉国而死的老百姓多得多得多。这也是我最反感的点,一个人可能没有知识,也没有能力,但是辨别好与坏、是与非,老百姓还是有基本辨别力的。
不是只有主角才懂“为国为民”。在许多权谋小说中,主角往往自带“家国担当”的高光,动不动就心忧天下、以民为念,与一众只顾私利的庙堂之人、浑浑噩噩的百姓形成鲜明对比,仿佛整个国家的希望都系于他一人之身。
但事实并非如此。真正的家国情怀,从来不是主角的专属,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实打实的选择与坚持。
从边疆士卒的战死沙场,到农夫深夜点灯缴税织布,再到寒门学子寒窗十年报国——这些人未必有主角的光环,但他们对国家的责任与情感,并不亚于主角的一句“我来拯救天下”。
古代平民对“国家”的认同感远比你想象的深。现代人写古人,容易套入“草根无知”“百姓只图温饱”的偏见,仿佛普通百姓对国家、政权、战争、朝代更替一无所感,只要肚子饱就行。小说主角一出现,“我来替你们担起国运”,仿佛是救世主。
但考古资料、史料记载都告诉我们,古代百姓并不麻木,他们对“朝廷是谁的”“战乱谁挑的”“赋税为谁征的”有非常清晰的感知。正因为有这份认知,他们才会支持义军、叛逃贪官、传唱忠臣。
“社稷”“大一统”“皇恩浩荡”不是空话,而是普通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。他们或许没进学堂,却懂“哪朝哪代哪皇帝厚道”,也懂“换一朝可能更苦”。
别小看老百姓,他们活在地上,不代表他们目光短浅。他们知道自己是谁、谁是朝廷、谁是敌人、谁是恩主。他们也有选择,他们也有情怀。
权谋小说里常有这样的桥段:主角慷慨陈词,点燃士兵热血,一呼百应,万人赴死,仿佛士兵的忠诚只因主角的一席话。
但实际战争中,士兵赴死的原因极为复杂,绝不止“信了主角”这么简单。他们之所以死战不退,往往是因为:家人在营后;饷银发得准;上级有恩;边地是故乡;若不战则必死。
真正的军队,不是被主角点燃的,而是纪律锤炼、日常养成、结构运转的产物。那些你以为“被鼓动上战场”的人,实际上是比你更明白战与不战代价的人。
主角的口号没那么重要。重要的是,后勤有没有断、伤兵有没有管、赏罚有没有明。这些,才是决定人死活的东西。
小说喜欢写主角“怀才不遇、愤世嫉俗”,然后以“我要救天下寒门”为出发点开启权谋之路,仿佛全天下的寒门士子就等他来指点江山。
但历史上真正撑起国家文官系统的,恰恰就是这些寒门士子。他们不靠主角,也不靠运气,而是靠十几年寒窗苦读、三代清苦持家,一点点挤进庙堂,一步步维系朝政。
他们比主角更清楚权力的本质,也更懂制度的底线。他们做不到“力挽狂澜”,但他们能做到“守规持正”,在腐败间坚持一丝清廉,在动荡中守一片安稳。
主角不是“为寒门而战”的骑士,他往往是那些寒门心血制度中的“特殊变量”。他做的每一件事,未必让他们更好,有时候反而打乱了他们原本踏实向上的路径。
百姓不会因主角做官就盲目信任。权谋小说中,主角只要上任一地,百姓便热泪盈眶、山呼万岁、视其为再世包公。这种描写既夸张也轻视了百姓的判断力。
现实中,一个地方官刚上任,百姓的第一反应是:你是谁?你会比前任好吗?你会减税吗?你会剥削吗?
真正赢得百姓的信任,需要一件件政务落地、一场场灾情应对、一顿顿饭吃给他们看、一场场田里亲耕、一次次公审公断。要他们信你,不是靠你主角身份闪光,而是靠你把粮道铺通,把赋税压下,把老弱安置好。
百姓最不信空话。他们也许会对你有好感,但真正的信任,永远是用“时间与结果”换来的。
“隐姓埋名的忠义之士”远比主角更多。你不是唯一有抱负、有信念的人。你不是唯一不贪钱、不怕死的人。你不是唯一敢说真话、敢冒风险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