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2章 汨罗魂归(1/2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汨罗江的水在暮色里泛着青黑,像块浸透了泪的绸缎。陈墨站在江畔的老槐树下,骨笛抵在唇间,吹出的不是音节,而是一缕极淡的蓝雾。蓝雾钻进江底,不多时便裹着团幽绿的光浮上来——那是屈原的魂魄,裹在《离骚》的残章里,每片碎帛都沾着血。

"屈子。"陈墨轻声唤。

魂魄颤了颤。陈墨这才看清,那团绿光里裹着具人形:广袖长袍浸透江水,冠缨散作乱发,腰间的玉玦裂成三瓣,每道裂纹都渗着暗红的血。最刺目的是他的眼睛——黑白分明的瞳仁里,翻涌着整个楚地的烽火:鄢郢城破时的浓烟,怀王客死秦地的棺椁,顷襄王割地求荣的诏书,还有百姓跪在江边哭嚎的泪。

"亡灵合成师。"屈原的声音像碎玉相击,"你不该来。我本就该沉在这江底,以死明志。"

陈墨蹲下身,指尖拂过江面。水面映出他身后的影子:渔火、捣衣声、孩童追着纸鸢跑过——这是屈原投江后第三年的端午,楚地的百姓已经开始用粽叶裹米,投入江中喂鱼,怕他的尸身被啃食。

"您看。"陈墨将骨笛指向岸边,"他们没忘记您。"

魂魄的目光转向岸边。陈墨看见,老妇正往江里撒米,嘴里念叨:"三闾大夫,吃点热乎的。"孩童举着用彩线缠的葫芦,喊:"屈爷爷,这个能避邪!"连最顽劣的渔家小子,都悄悄把酒壶里的雄黄酒倒进江里,酒液在水面晕开,像朵金色的花。

"他们......"屈原的魂魄开始颤抖,"他们为何要记我?我不过是个被流放的罪臣。"

"因为他们记得您的诗。"陈墨摸出骨笛,在掌心敲了敲,"《离骚》里的'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',《九歌》里的'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',还有您在《天问》里问的'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'——这些句子,现在连最粗鄙的樵夫都能背两句。"他的指尖点向江底,"您看,您的诗魂早化成了江底的泥沙,化成了江里的游鱼,化成了江畔的草木。您从未离开过楚地。"

屈原的魂魄突然剧烈翻涌。陈墨看见,绿光里渗出无数细小的金线,那是被他的诗感染的百姓的执念:老妇的执念是"愿大夫安息",孩童的执念是"想听大夫讲故事",渔夫的执念是"要护大夫的诗不被江水冲走"。这些金线缠上屈原的魂魄,像无数双温暖的手,将他往岸边拉。

"不......"屈原的声音带着哭腔,"我若走了,谁来替楚国喊冤?谁来告诉后世,这山河本不该被秦人的铁蹄践踏?"

陈墨叹了口气。他想起三天前在郢都的废墟里,遇见个白发老卒。老卒说,当年屈原被流放时,曾站在城墙上喊:"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!"后来秦军破城,老卒的父亲背着这句诗逃进深山,传给儿子,儿子又传给孙子,如今整个楚地的孩子都会喊这句话。

"您的执念,是楚国的魂。"陈墨将骨笛递到屈原面前,"但楚国的魂,从来不在您一个人身上。它在老卒的破碗里,在村头的老槐树下,在每个会背《离骚》的孩子嘴里。"他的目光变得温柔,"您看,那些金线里,有您的学生宋玉在写《九辩》,有您的族人屈景在修《楚居》,还有无数没读过书的百姓,把您的诗刻在竹简上,藏在瓦罐里——他们都在替您活着。"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