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3章 何承天《报应问》(2/2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3. 援儒入辩,以儒衡佛:何承天站在儒家立场,以儒家五经为参照,批判佛教报应说乖背五经,不被先圣认可。同时,倡导遵循儒家圣人之制,将儒家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作为评判佛教教义的重要依据,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其论证中的核心地位。
三、历史价值
1. 思想争鸣价值:《报应问》是南朝时期儒佛思想交锋的重要文献,反映了当时儒家学者对佛教思想的深入思考与回应,为研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交流、碰撞提供关键素材,展现思想领域多元争鸣的繁荣景象。
2. 推动思想发展:何承天对佛教报应说的批判促使佛教信徒及学者反思与回应,在思想的碰撞中,双方观点不断深化与完善,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因果观念的发展。同时,也为后世学者探讨类似哲学问题提供思路与借鉴。
……
解析:
1. 西方说报应,其枝末虽明,而即本常昧
- 解析:“西方”指佛教起源的印度地区。此句表明佛教宣扬因果报应的说法,从一些具体表现或细微之处来看,似乎能说得明白,但探究其根本核心,却常常含糊不清。何承天一开始就对佛教报应说的本质提出质疑,为后文的批判奠定基础。
2. 其言奢而寡要,其譬迂而无征
- 解析:“奢”意为浮夸,“寡要”指不得要领,“譬”即比喻,“迂”表示迂腐,“无征”指缺乏验证。此句指出佛教关于报应的言论浮夸,抓不住关键要点,所用比喻迂腐,且无法得到实际验证。进一步从言论和论证方式上批判报应说,说明其缺乏可信度。
3. 乖背五经,故见弃于先圣
- 解析:“乖背”即违背,何承天认为佛教报应说与儒家五经的思想相违背。在当时,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,五经被视为经典准则,所以先圣摒弃了这种与五经不符的学说。这是以儒家的正统观念为依据,对佛教报应说进行否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