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章 陶渊明《饮酒?其二》(1/2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饮酒?其二
陶渊明
积善云有报,夷叔在西山。
善恶苟不应,何事空立言!
九十行带索,饥寒况当年。
不赖固穷节,百世当谁传。
……
赏析:
《饮酒·其二》是陶渊明对人生道德与价值坚守的深沉叩问。在这首诗中,他以敏锐的洞察和坚毅的笔触,探讨了善恶报应的困惑,彰显了坚守气节的崇高意义。
一、对传统善恶观的质疑与困惑
1. 以典质疑,引发深思:“积善云有报,夷叔在西山”,诗人开篇便提及伯夷、叔齐的典故。按照传统观念,积德行善会得到回报,可伯夷、叔齐这两位秉持高尚道德,不食周粟,甘愿饿死在首阳山的贤士,却并未获得所谓的“善报”。这一鲜明的反差,如同一记重锤,直接冲击着“积善有报”这一深入人心的观念。“善恶苟不应,何事空立言!”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质疑,如果善恶之举并不会得到相应的报应,那么前人所宣扬的善恶报应之说,岂不是毫无意义的空话?这一质疑并非无端的愤懑,而是源于对现实与传统观念矛盾的深刻反思,展现出诗人不盲目跟从、敢于直面问题的求真精神。
2. 现实与理想的碰撞:这种质疑背后,是现实生活中道德践行与结果的落差。在现实世界里,善良之人未必能免受苦难,邪恶之徒有时却逍遥自在。陶渊明通过对伯夷、叔齐命运的描述,将这种矛盾赤裸裸地呈现出来,让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善恶报应观念的真实性与合理性,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和道德准则的深入思考。
二、借荣启期彰显坚守之志
1. 描述困境,突出不易:“九十行带索,饥寒况当年”,诗中描绘了荣启期的形象。荣启期年至九十,生活极度贫困,只能以绳索作为衣带,由此可以想象他年轻时所遭受的饥寒之苦更为深重。这样的描述,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人物形象,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