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9章 图书馆的旧报纸(1/1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雨后的梧桐叶在玻璃窗上投下斑驳的影,将A大图书馆三楼的阅览区染成一片深浅不一的绿。林悦将米色帆布包放在橡木长桌上,金属搭扣与桌面碰撞的轻响,在寂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晰。她抬头望了眼悬挂在穹顶的复古吊扇,扇叶缓慢转动,扬起旧书特有的油墨与灰尘混合的气息——这里是沈逸辰的母校,也是他偶尔会来的“避难所”,就像此刻,她需要用这些泛黄的纸张,编织一张更细密的网。

三天前的红酒品鉴会余波未平。沈氏集团股价连续两日下跌,财经版头条全是“佩里埃酒庄收购疑云”,连带着蒙塔涅家族的旧事被重新翻炒。林悦坐在办公室里看那些新闻时,指尖划过报纸上沈逸辰召开紧急发布会的照片,他眼底的红血丝像未干的血迹,却依旧维持着“商业竞争本就残酷”的强硬姿态。

“还不够。”她当时对助理说,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,“他手里一定攥着能自证清白的伪证,我们得找到更早的裂痕。”

裂痕藏在时间的褶皱里。林悦花了两天时间泡在A大图书馆的旧报纸库,指尖拂过1998到2003年间的《江城商业报》合订本,纸张脆得像风干的树叶,稍一用力就会碎裂。直到昨天傍晚,她在2001年7月的合订本里翻到了那篇报道,标题用褪色的黑体字印着:《城东建材市场并购案:赢家背后的阴影》。

报道不长,配图是年轻的沈父站在剪彩仪式上,胸前别着红色礼花,身后是“沈氏建材”的新招牌。而被并购的“宏业建材”老板周志宏,照片里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,蹲在紧闭的店门前,手里捏着一张法院传票。报道隐晦地提到“宏业建材在谈判期间突遭匿名举报偷税漏税,银行随即抽贷”,却没有直接点名沈氏,只在文末用“业内人士称,沈氏在此案中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”一笔带过。

林悦记得周志宏这个名字。父亲的旧日记里写过,2001年,林氏与宏业曾计划合作开发新型建材,却因宏业突然破产而搁置。日记里夹着一张泛黄的便签,是周志宏的字迹:“沈家人手段太脏,我宁可变卖厂房还债,也不会让他们称心如意。”

此刻,那篇报道被林悦重新复印了一份,边缘特意做了磨损处理,看起来像是从旧报纸上直接撕下来的。她起身走向阅览区最深处的书架,那里摆满了管理学经典着作,书脊上有经年累月被触摸的光滑痕迹——沈逸辰本科读的是工商管理,毕业后仍常来这里,助理曾无意中提过,他最爱在《竞争战略》与《基业长青》之间的空位放保温杯。

下午三点十五分,阳光斜斜地穿过高窗,在第七排书架前投下一道金色的光带。林悦停在那排书前,指尖拂过《竞争战略》的深蓝色封皮,书脊上有个极浅的凹痕,是沈逸辰常年拇指按压的位置。她从帆布包里取出那份复印的报道,对折两次,让标题恰好露在外面,然后轻轻塞进《基业长青》与《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》之间的缝隙里,露出三分之一的边缘,像一张被遗忘的书签。

做完这一切,她没有立刻离开,而是走到斜对面的阅览区坐下,翻开一本1987年的《经济研究》。眼角的余光里,能看到那排书架的动静。图书馆的时钟敲了四下,木质地板上传来熟悉的脚步声——沈逸辰总是穿手工定制的皮鞋,鞋跟敲击地面的声音比常人更沉稳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节奏。

他今天穿了件深灰色风衣,领口随意地敞开着,里面的白衬衫皱巴巴的,显然是从公司直接过来的。他的眼下有浓重的青黑,走到那排书架前时,习惯性地抬手按了按眉心,像是在缓解头痛。然后,他的目光落在熟悉的位置,伸手抽出那本《竞争战略》。

书页翻动的声音很轻。林悦握着钢笔的手指微微收紧,看着他靠在书架上默读,阳光在他半垂的眼睫上跳跃,投下一小片阴影。他读得很慢,手指偶尔会在书页边缘摩挲,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。

大约十分钟后,他将《竞争战略》放回原位,伸手去够《基业长青》。指尖触到纸张的瞬间,他顿了一下,似乎感觉到了异常的厚度。下一秒,那份折叠的报纸从缝隙里滑落出来,轻飘飘地落在他脚边。

沈逸辰弯腰捡起报纸的动作很慢,像是在拾起一件易碎品。当他展开报纸,目光落在标题上时,林悦清晰地看到他喉结滚动了一下,握着报纸的手指猛地收紧,指节泛白,几乎要将脆弱的纸页捏碎。

2001年的并购案,是沈氏发家史上最不光彩的一笔。周志宏后来在债务纠纷中跳楼自杀,妻子带着孩子远走他乡,当时的媒体虽有猜测,却被沈家压了下去。沈逸辰那时才十三岁,却在日记里写过:“爸爸说,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。”林悦是在沈老爷子的书房里,偶然看到那本带锁的日记的。

沈逸辰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。他快速浏览着报道,目光在“匿名举报”和“银行抽贷”这两个词上反复停留,像是被烙铁烫到一般。他猛地抬头,目光锐利地扫过阅览区,带着一种被窥破隐私的暴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