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4章 冬闲不闲:新种植季的前奏(1/1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霜降过后的试验田褪去了金黄,裸露的土壤呈现出深褐色,像被岁月打磨过的牛皮纸。小顺子穿着厚重的棉裤,踩着冻硬的田埂丈量土地,新规划的 50 亩试验田需要重新划分区块,玉米区、大豆区、绿肥区的边界用石灰粉标出,线条笔直得像用尺子量过 —— 这是数学新宇宙在土地上留下的印记,界域钥匙碎片贴近地面时,碎片的银光让石灰线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能量光晕。

莱娅的平板电脑屏幕上,“土壤冬前检测报告” 显示:耕作层有机质含量 3.4%(比去年提高 0.2%),pH 值 6.8(中性偏酸,适合大豆生长),能量流保存率 91%。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圈出需要改良的区域,这些地方的速效磷含量 28mg/kg(略低于大豆需求的 30mg/kg)。“得补施磷肥。” 她调出施肥方案,“每亩撒施过磷酸钙 25 公斤,结合冬耕翻入土中,去年这块地的磷肥施少了,大豆苗期有点发黄。”

李大爷带着几个老年学员在试验田撒施绿肥种子,种子是毛苕子和紫云英的混合种,比例 3:1(毛苕子耐寒,紫云英固氮强)。老人的播种动作均匀,每步撒出的种子覆盖面积 1 平方米,用量精确到每亩 2.5 公斤。“冬前种绿肥,开春不用慌。” 他用脚轻轻踩实种子,“就像给土地盖层‘绿被子’,既能保墒又能肥田,去年种的绿肥,开春翻压后,土壤肥力提高了一截。” 他的拐杖在地上划出浅沟,沟里的能量符号与种子产生微弱共鸣。

虎娃在农机库房检修播种机,机器的齿轮上沾满了黄油,他用毛刷仔细清理缝隙里的泥土,轴承加注的润滑油量刚好没过滚珠三分之二。调试行距调节杆时,他反复测量玉米行的间距,直到显示 80 厘米时误差不超过 1 厘米。光丝捕虫网掠过调试好的播种机时,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,机械部件的配合精度达到 98%,比去年检修后提高 3%。“这机器得跟新的一样。” 他擦了把手上的油污,“明年要种大豆玉米间作,行距差一点都不行,去年播种机没调好,有几行玉米间距窄了 5 厘米,影响了通风。”

王婶在培训教室的角落里整理绿肥种子,种子装在透气的布袋里,每袋 25 公斤,袋口缝着标签,注明品种、纯度和发芽率(毛苕子 92%,紫云英 90%)。她用天平称出小包装种子,每包 500 克(适合家庭小菜园),放在学员们的课桌上。“这些种子得保管好。” 她把布袋堆放在通风的架子上,“受潮了发芽率就低,去年有袋种子没封好口,发芽率降了 15%,浪费了不少。”

翡翠星云守护者的枝条上挂满了冰棱,叶片的能量感应装置在低温下仍保持工作,实时监测着绿肥种子的萌发情况。小顺子剪下几根枝条,插在绿肥种植区的四角,枝条的能量场能提高种子发芽率 3%。“这比盖地膜省事。” 他数着插枝条的数量,每亩 4 根均匀分布,“去年没插枝条的地块,绿肥出苗率 85%,插了的达到 88%,积少成多也是增产。”

一场小雪在冬至前降临,雪花像细碎的盐粒撒在试验田,绿肥种子在雪下悄悄萌发,胚根已经长出 0.5 厘米。莱娅的平板电脑显示,雪层下的土壤温度 2℃,比裸露地高 2℃(绿肥种子萌发的临界温度 1℃)。“这雪下得好。” 她看着雪地里的能量流图谱,“既能冻死害虫,又能滋润种子,去年冬天雪少,开春虫害多了不少。”

培训教室的冬训班开课了,30 名学员坐满了长条凳,墙上的投影幕布展示着大豆 - 玉米间作的生长模拟图:玉米长到 1.2 米时,大豆刚好到膝盖高,两者的叶片交错却不遮挡,光能利用率比单作提高 20%。莱娅用激光笔指着图中的根系分布:“玉米的须根浅,大豆的主根深,能利用不同土层的养分,去年单作玉米时,深层土壤的养分没利用起来,太浪费了。”

刘二叔在笔记本上画着间作模式的草图,玉米行和大豆行的间距标注得清清楚楚,旁边写着 “宽行种大豆,窄行种玉米”。他举手提问:“要是玉米长得太快,挡住大豆光照咋办?” 莱娅调出控旺剂的使用说明:“在玉米长到 1 米时喷一次,能降低株高 10 厘米,去年有块地没控旺,大豆减产了 15%。”

虎娃在试验田安装土壤墒情监测站,设备的传感器埋在不同深度:10 厘米(绿肥根系区)、30 厘米(玉米根系区)、60 厘米(大豆根系区)。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到莱娅的平板电脑,能实时监测不同土层的水分变化。“这设备能帮我们省水。” 他固定好监测站的太阳能板,“去年浇水全凭经验,有时候上面湿了下面还干着,今年有数据指导,精准多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