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6章 再次挑战(1/1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岩石越来越烫,探杆在桌上轻轻抖动,频谱图上0.372赫兹的信号开始冒出不规则的尖峰。林羽把设备改成独立供电,断开和中继站主线路的连接。信号没消失,反而在基频上加了一组三重谐波,和母亲实验室出事故那天的警报音频一模一样。
他一把抓起防护服,“唰”地把拉链拉到脖子那的密封环。把探杆插到外侧接口,开启低功耗扫描模式。门禁系统读了他的生物特征后打开门,冷风“呼”地灌进通道。他一脚踩过结了霜的金属地板,往西北方向的裂谷带走去。
八百米外,冻土上全是蜂窝状的裂纹,裂缝边是规则的弧形,和探杆外壳刻的纹路一样。一道裂口深处渗出淡蓝色的凝胶,一碰到空气就很快汽化,闪出一道光。林羽拿采样管凑近裂缝,凝胶在管壁里留下一点反光,形状和SQUID频谱里反复出现的编码序列特别像。
他把探杆收回来,调出缓存的音频。嗡鸣声又响起来,响了七秒就停了。这声音设备系统里没录过,却能自动播放。他对比时间戳,发现音频响起的时候和凝胶汽化的时间完全一样。
回到中继站,他把铅盒封好,接到探杆加热模块上。冷凝物在高温下放出光谱信号,分析仪显示有一组没见过的元素谱线,原子序数在118到126之间,周期表里都没有。数据流流了三分钟,铅盒内壁出现三道细细的划痕,深0.03毫米,间距一样,和岩石表面的弧形刻痕一模一样。
他切断加热电源,把探杆重新连到主控台上。监控画面全是雪花噪点,外部传感器都不管用了。不过SQUID设备捕捉到新的脉冲模式:原来每37分钟降一次的微幅下降没了,变成连续上升的震荡曲线,峰值间隔缩短到22分钟。
凌晨三点十七分,墙上传来撞击声。第一次撞击在东侧保温层,震动频率和0.372赫兹谐波共振。林羽赶紧启动反向共振程序,把探杆贴在墙里的金属支架上,放出相位相反的谐波。撞击声停了。
两分钟后,西北角监控画面闪了一下。画面模模糊糊的,但能看出有个像人的东西,身上全是结晶化的物质,动的时候空气都跟着抖。它停在观测窗前,脸上没五官,额头裂开一条缝,透出淡蓝色的光。光每秒闪五次,闪了九秒就没了。
林羽调出小时候卧室的旧影像。母亲去世前一晚贴的夜光贴纸,图案是南十字座,闪烁节奏和这光一模一样。他关掉影像,把探杆功率调到最大,准备再干扰一次。
撞击声从正前方传来,声音大了三倍。保温层凹下去一块,裂纹顺着焊接缝裂开。他启动反向共振,放出谐波后,那东西动作变慢了,结晶表皮也裂了。可三秒后,裂缝自己合上了,蓝光更亮了。
它往雪原退去,转身前又看了一眼窗口。这次,额头的光斑组成一段编码,和SQUID记录里一段没解开的序列一样。林羽在终端输入解码指令,跳出三组坐标:第一组在D - 9井废弃通道,第二组指着南极磁极偏移点,第三组标着“ECHO - 9备用舱”,深417米,工程图纸里都没这地方。
他把探杆固定在墙支架上,一直输出反向谐波。备用舱坐标在屏幕上闪,旁边弹出一条系统日志:“权限校验失败。访问得要三重火种验证。”
林羽拿出母亲的密钥卡,插进读取端口。系统提示:“密钥有效。还缺第二重验证。”
他调出相位锁定程序,输入0.372赫兹谐波参数。界面一变,显示“第三重验证:外部能量注入状态确认”。太阳能阵列运行数据正常,可系统说“注入不完整”。
他突然明白,太阳能输入没真正切断Zn - switch_v3的底层协议,而是和它共存了。真正的关闭条件还没满足。
凌晨四点零二分,SQUID设备自动记了一段新信号。解码后是个短序列,对应南极一个地质断层的应力变化模型。模型预测,七小时后,这个断层会有微小位移,释放的能量相当于0.8级地震。
林羽又检查了凝胶样本的光谱数据。未知元素在高温下不稳定,衰变曲线和地核释放的谐波周期有关系。他调出《能量平衡机制》文档,翻到批注页:“火种点燃后,要是地核释放节奏没持续模拟,平衡24小时内就会崩溃。”
他望向窗外。雪停了,天边有点发白。远处地平线有一道淡蓝色光晕,贴着地面慢慢往前蔓延。他放大监控画面,光晕边缘的光和凝胶汽化时的光一样。
探杆猛地剧烈震动,频谱图上出现好多叠加的波形。基频还是0.372赫兹,上面叠加了七层谐波,编成复杂的编码。他想启动录音功能,设备没反应。音频直接存到缓存里,也不知道哪来的。
他试着把编码和母亲的日志文件比对。匹配度最高的一段在“地核耦合初试失败”报告的附录里:“当外部输入和内部节奏不同步,系统会找替代共振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