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3集: 合成微生物的伦理(2/2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会议室里,气氛压抑而紧张,科研团队的成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着现状。

“我们必须要找到一种能从根本上限制它们扩散的办法,不然这就是颗随时会爆炸的生态炸弹啊。”

“可目前常规的管控手段似乎都不太保险,这些微生物的适应能力比我们预想的要强很多。”

林教授沉思良久后,缓缓开口:“我觉得我们得制定一套严格的协议,从源头到试验的各个环节,都要进行最严密的把控。”

众人纷纷点头,于是一场围绕着如何制定《合成微生物伦理 containment 协议》的讨论热烈展开。

经过数小时的激烈争论和反复推敲,初步的协议框架有了雏形。大家一致决定,要求所有合成微生物必须携带“自杀基因”,一旦离开特定环境后,要能在 24 小时内自行死亡,这样就算有意外逃逸情况,也能最大程度降低危害。同时,实验室的安全等级必须提升到 P4 级生物安全标准,确保内部环境万无一失,而且在野外试验前,要进行 1000 次以上的逃逸模拟测试,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漏洞都提前排查清楚。

第四章:艰难推进

协议制定好了,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。

提升实验室安全等级,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改造设施、更新防护设备等。林教授四处奔波,向相关部门申请经费,可繁琐的审批流程和有限的资金配额让进展十分缓慢。

而研发让合成微生物稳定携带“自杀基因”的技术,也遇到了技术瓶颈。好几次实验结果都不理想,不是“自杀基因”影响了微生物原本的降解功能,就是其生效时间不稳定,无法保证能在规定的 24 小时内发挥作用。

在野外试验模拟方面,要进行 1000 次以上的测试,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时间。研究员们日夜轮班,不断调整试验参数,模拟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场景,可每次测试总会出现新的意外情况,让人疲惫又无奈。

苏瑶这边也没闲着,她组织了多场环保宣传活动,向公众普及合成微生物这项技术以及潜在的风险,希望能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支持,同时也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和帮助这个项目顺利推进。

𝙸ℬ𝐐𝔾. v𝙸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