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5章 草原上的铁玫瑰:女知青改造北大荒实录 陆(2/2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讨论很快转向专业术语的漩涡。汪璒安静地听着,渐渐明白了困境所在:团队试图照搬国外大型点播机设计,但北疆的沙质土壤根本无法支撑那种精密机械。三个月的研发,五次失败的原型机。

"也许问题出在思路上。"会议结束时汪璒突然说,"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完全机械化,忽略了种子本身的抗旱能力?"

实验室霎时安静。周维民摘下眼镜擦了擦:"小汪同志,现代农业讲究的是标准化、规模化。你说的那是老农经验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"

深夜的临时宿舍里,汪璒铺开父亲和哈森的笔记,还有她从牧区带来的种样。月光透过铁栅栏,在纸页上投下细密的阴影。父亲在西北牧区记录的"雪藏法"特别引人注目——将种子与雪混合埋藏,开春后播种,发芽率能提高三成。

"不是种子问题,是保水问题..."汪璒喃喃自语,手指无意识地捻动一粒莜麦。牧区老人用的点种棒突然浮现在脑海——那根带凹槽的木棍,每次能精准投放三粒种子,还会在土壤里留下一个小小的蓄水腔。

灵感如闪电劈开黑夜。汪璒跳起来,在笔记本上疯狂涂画:如果能设计一种带蓄水胶囊的播种单元,每个胶囊包裹两三粒种子,既能精准控制株距,又能形成微型水库......

天亮时分,她的设计草图已经贴满了半面墙。不同于进口机械的复杂传动结构,这个方案简洁得近乎原始——旋转式种箱、蓄水胶囊注入器、浅层开沟器,全部由拖拉机动力驱动。

"异想天开。"早餐时林雅看了草图直摇头,"周总会把你轰出实验室的。"

但周维民的反应出人意料。他盯着草图看了足足五分钟,突然问:"这个蓄水胶囊用什么材料?怎么保证在土壤中缓慢释放?"

"明胶和淀粉复合膜,比例我还在计算。"汪璒胸有成竹,"牧区妇女用羊奶熬制的胶水补蒙古包裂缝,能在雨季保持三个月不溶解。我测试过,加入荞麦粉能调节降解速度。"

项目组分裂成了两派。支持汪璒的只有两个人:刚毕业的农学生小刘和沉默寡言的钳工老赵。其他人坚持认为"土办法"登不上大雅之堂。

"给你三天。"周维民最终拍板,"做出一个单元模型,我们实测说话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