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(2/2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建章宫少府署,刘妧翻着卫子夫呈上的《芍陂市易簿》,册子里的账记得歪歪扭扭:迁民李寡妇用三张锦帕换了越人两斤蜜蜡,王老实拿五斗稻种换了副竹筐,密密麻麻像片刚插的秧田。

最后一页贴着张画,用算筹画着方块锦缎,旁边标着“抵粟十斤”。

“这想法好,”刘妧指尖点着画,“以物易物太麻烦,上次有个迁民拿稻种换盐,扛着半袋米跑了三里地,回来米撒了一半。”

陈阿娇端着锦盒进来,打开盒盖,五色锦压成的“锦币样币”泛着光,边角刻着“大汉市易”篆字,锦纹里还藏着根细金线。

“哀家让尚方署用‘夹缬法’印了千张,每张抵粟十斤,先在芍陂试试水。你看这金线,仿造不了,比刀币好认。”

刘妧捏起一张,锦币在指尖轻飘却扎实:“让桑小娥她们先教百姓认金线,别到时候有人拿假的来混——上次就有人用染色麻布冒充锦帕换米。”

芍陂市集,阿月攥着“锦币”的手心沁出薄汗。

锦币在阳光下泛着柔光,上面的“十斤粟”字样是用陈阿娇的蜡墨写的,摸着有点糙,却比贝壳滑溜,揣在兜里不硌人。

她走到汉匠老钱的摊子前,指着一把亮闪闪的汉式剪刀:“老钱师傅,用这个买剪刀,行不?”

老钱接过锦币,对着日头转了转,锦纹里的金线看得清清楚楚——是根盘成小梭子的金线。

“这币比贝壳好带,”他摩挲着币边,“就是不知越人那边认不认?我闺女嫁去越地,想让她带点回来用,省得换东西还得扛着米袋子。”

阿月朝不远处努嘴,越人首领骆越正蹲在桑小娥的摊子前,手里捏着张锦币,往桑苗筐里指。

桑小娥数出三株桑苗,骆越把锦币拍在她手心,币面上还留着他按的越文指印,像朵歪歪扭扭的小花儿。

“你看我阿爹都用了,咋会不认?”

长安“科研局专利交易所”,红绸刚被扯掉。

赵老实的“多色织梭”专利摆在案上,梭身嵌的贝壳闪得人眼晕。

西域商人举着胡毯喊:“我出三十匹胡毯,都是安息的好料,比汉锦还软!”

越人商队的阿勇立刻扯着嗓子接话:“我们出五十车竹篾,都是编路用的粗篾,够铺半条芍陂路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