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3章 夜读诗经之二四二《灵台》(2/2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2. 攻:建造。

3. 亟:急。

4. 子来:像儿子为父亲出力一样。

5. 灵囿:周文王的园囿。

6. 攸伏:安闲地伏着。

7. 濯濯:肥壮的样子。

8. 灵沼:周文王的水池。

9. 论:通“伦”,有次序。

10. 辟雍:西周天子所设大学,此处指游乐场所。

11. 逢逢:象声词,形容鼓声。

12. 奏公:演奏。

译文

开始规划筑灵台,经营设计善安排。百姓踊跃来建造,没花几天就建成。开始规划本不急,百姓如子自动来。

文王来到灵园中,母鹿安闲在伏丛。母鹿肥壮毛光泽,白鸟洁净羽毛丰。文王来到灵池旁,满池鱼儿欢跳跃。

钟架横板崇牙耸,大鼓大钟挂当中。钟鼓之声和谐鸣,皇家离宫乐无穷。钟鼓之声和谐鸣,皇家离宫乐无穷。

敲起鼍鼓声蓬蓬,瞽师奏歌有乐工。

《诗经》,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,以其质朴而深沉的笔触,记录着先民们的生活、情感与思想,宛如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,徐徐展开古老华夏大地的万千风貌。《灵台》,这颗镶嵌于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之什》中的明珠,描绘了周文王时期修建灵台、灵囿和灵沼的壮丽场景,以及在此举行祭祀和庆典的盛大仪式,字里行间洋溢着那个时代独特的政治、文化与艺术气息。

“经始灵台,经之营之,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。”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。“经始灵台”,周文王决定开启灵台的规划与建造,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土木之事,而是蕴含着深远的政治与文化意义。灵台,在古代被视为沟通天地神灵的神圣之地,是国家祭祀、观象授时等重要活动的场所。“经之营之”,表明周文王对灵台的建造极为重视,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心筹备,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考量,从选址到设计,从材料准备到施工安排,无不体现出严谨与周全。“庶民攻之”,令人震撼的是,普通百姓纷纷踊跃参与到这一浩大工程中来,他们满怀热忱,齐心协力,挥洒着汗水。这并非是被强制驱使,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周文王的衷心拥戴。“不日成之”,在百姓们的共同努力下,灵台在极短的时间内便顺利建成。这种高效的背后,是百姓对周文王的信任与支持,是他们对国家建设的积极投入,彰显出周文王德政的强大感召力。

“经始勿亟,庶民子来。”周文王深知建设之事不可操之过急,他告诫众人“经始勿亟”,体现出一种沉稳与睿智。而百姓们的回应则是“庶民子来”,他们如同子女响应父母的召唤一般,自发地投身到建设之中。这种自愿的行为,进一步凸显了百姓对周文王的忠诚与爱戴,他们将国家的事业视为自己的事业,心甘情愿地奉献力量,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周文王与百姓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,以及他推行的仁政在百姓心中的牢固根基。

“王在灵囿,麀鹿攸伏;麀鹿濯濯,白鸟翯翯。”场景一转,我们跟随周文王来到了灵囿,这片皇家园林宛如一个世外桃源。“王在灵囿”,周文王漫步其中,享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。“麀鹿攸伏”,只见母鹿悠然自得地趴在草地上,它们神态安详,毫无畏惧之色,仿佛也在这和谐的氛围中找到了归属感。“麀鹿濯濯”,这些母鹿毛色鲜亮,膘肥体壮,显示出良好的生存状态,这得益于灵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精心的养护。“白鸟翯翯”,白色的鸟儿在空中翱翔,它们的羽毛洁白如雪,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,与周围的绿树青草相映成趣。这几句诗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,生动地描绘出灵囿中生机勃勃、和谐美好的景象。在这里,周文王展现出对自然的尊重与爱护,他没有过度地开发和掠夺,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,这种理念在当时显得尤为珍贵。同时,灵囿的繁荣景象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家的富足与昌盛,只有在国泰民安的环境下,才能有优美的皇家园林。

🅘𝐵𝑸𝓖. v🅘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