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章 方孝孺进入周报社(2/2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如今的大明周报早已名声在外,无论是普通百姓,还是识文断字的老夫子,乃至朝廷中的王侯将相、封疆大吏,无不对其感兴趣。
大明周报完美地填补了人们的精神空白,内容涵盖广泛,无论你对其中的哪一部分不感兴趣,总能找到吸引你的内容。
除非你像胡大老爷一样,见识过后世知识的性增长,以及各种娱乐活动的丰富,否则,无人会对大明周报不感兴趣。
因为,这里所包含的内容,实在太多了。
对国家大事感兴趣的,不妨仔细阅读上面发表的时文。
如今的时文,已不仅仅是江湖上小有名气的“在野高人”所写。
许多在职的四五品官员也已纷纷参与其中。
胡大老爷甚至知道,有好几位部堂级官员也在暗中准备,期待某天一鸣惊人。
在这样的好形势下,没人能保持冷静。
至于诗词方面,更是不用多说。
如果你有一首酝酿已久、自认为特别满意的诗词,你是愿意寄给老友,等待十年慢慢传扬名声,还是愿意在大明周报上刊登,一个月内名扬天下?
谁没有点虚荣心呢?
正因如此,大明周报上诗词歌赋板块的竞争最为激烈。
毕竟,诗词歌赋与时文、话本不同。
一首诗词的好坏,大家都能看出来。
但几首诗词放在一起,要选出最好的刊登在报纸上,这里面就涉及主观审美和其他因素了。
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每期报纸定稿时,诗词歌赋板块总是吵得最凶。
通过时文扬名,对某些人,尤其是年轻人来说,不仅难度大,还有风险。
写诗则显得更靠谱。
因此,竞争激烈之下,如今已有不少人开始向报社里的人打招呼。
无非是“举贤不避亲”,想推荐自家子侄、子弟的作品。
当然,这种招呼的作用并不大。
毕竟,如果某首诗词明显优秀,编辑也不能强行选择另一首。
聪明的、有面子的人,早就想到了胡大老爷。
傻子都知道,虽然胡大老爷离职了,但整个报社都是他建立的,所有人也是他亲自拉来的。
他要是打声招呼,没人听才是怪事。
可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,胡大老爷根本不给面子。
毕竟,胡大老爷就是为了躲避麻烦才辞去职位的,他哪能因为一点点面子又重新陷进去。
在胡大老爷这里行不通后,有人甚至求到了新晋大当家太子殿下朱标那儿。
朱标表面温厚,脸庞圆润,笑容可掬,仿佛容易相处。
然而,作为朱元璋最为信任的长子,他又怎会像面团一般任人摆布?实则外柔内刚,平日里不过故作姿态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