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章 霸汉之战无不胜(2/2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战事开启后,刘备询问曹操平安的书信几乎十日一封,关心的并非战事胜负,而是他的性命安危。

信中更是频频提及,战争胜负无关紧要,蜀汉输得起,他刘备也输得起,只望曹操万万不可冒险,更不能因一时热血沸腾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
试问有这样的主公,哪个臣子能不忠心耿耿?

别说曹操,就是曹氏、夏侯氏的那群将领,也被感动的一塌糊涂,也恨不能提携玉龙为君赴死,以报君王在那黄金台上的厚爱之情谊。

战争的本质,是双方兵力、武器配置、地理位置、将领素质等因素汇聚而成的势能比拼,哪方势能更强,哪方便能取胜。

但历史早已通过诸多案例证明,除非是后世那种拥有毁天灭地之能的热武器,否则在冷兵器时代,军队数量和武器装备往往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,士气才是核心要素。

兵书【百战奇略】记载:“夫将之所以战者,兵也,兵之所以战者,气也。气之所以盛者,鼓也。”

开战前为何要敲战鼓?主帅为何要进行战前动员?皆是为了鼓舞士气。

但凡优秀的军事统帅,都深知士气的关键作用。

一般来说,能量守恒,士气亦然。

敌我双方的士气总是此消彼长,不存在均衡状态。

因此,善战者总会在开战前通过一系列举措,将己方士气拉满,形成强大势能,向对方发起冲击。

最典型的当属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。

曹刿建议鲁庄公在齐军连续擂响三轮战鼓后再出战,原因在于,三轮战鼓过后,齐军士气已降至极点,而鲁军士气却在不断积累,最终鲁军大败齐军。

历史上为何常有敌军远道而来,守城一方却避而不战的情况?

实则是在 “夺气”——也就是避其锋芒,待对方士气衰落,再将其转移到己方,借助这股强大势能击败城下疲兵。

这一点,【百战奇略】亦有记载,“凡敌人远来气锐,利于速战。我深沟高垒,安守勿应,以待其弊。若彼以事挠我求战,亦不可战。”

就像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那场消耗战。当时曹魏朝廷对司马懿的策略极为支持,深知蜀军远来,利于速战,特意叮嘱他务必持重,等待蜀军内部生变。

i 𝙱 𝑄 ⓖ. v i 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