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漩涡方案(2/2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蔡仲园立刻调取历史数据,发现每当太阳黑子活动加剧时,该区域的海水密度会出现异常波动。
新的运算开始了。
蔡仲园将量子涨落理论引入经典流体力学模型,键盘敲击声如同密集的雨点。
当晨光再次染红窗棂时,他终于在屏幕上看到了期待已久的稳定曲线——那个神秘的“空洞”,原来是深海微生物代谢活动与洋流相互作用的产物。
蔡仲园疲惫地靠在椅背上,看着窗外的绿树婆娑。
他知道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在那片蔚蓝的海洋中,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着他去探索。
他笑了笑,拿起笔,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了新的课题:《基于量子生态视角的海洋环流研究》。
此刻,实验室的荧光灯依然明亮,窗外的清风的声音依旧轻柔。
但在蔡仲园的心中,一片新的海洋正在缓缓展开。
蔡仲园站在科技部九所的阳台上,呼吸着外面的新鲜空气,觉得自己脑海里的思路依然是一团乱麻。
他似乎看见远处泛着诡异荧光的海水,指节捏得发白——三个月前脚盆鸡排放的核废水,正以每天1.2公里的速度向中国海域逼近。
“传统稀释法根本没用!”林夏的声音从实验室内传来,她正对着三维洋流模型疯狂比划,“表层水和深层水的交换周期长达千年,我们需要更激进的方案。”
蔡仲园的思绪又回到了大海的涌浪上。
那些看似无序的波浪里,暗藏着温度、盐度和密度的微妙平衡。
一个疯狂的念头突然闪过:如果人工制造跨密度层的漩涡,能否加速深层海水的上涌?
“我们需要制造深海旋涡!”他猛地转身,撞翻了桌上的咖啡杯,“就像给海洋里制造龙卷风,把富含营养盐的深层水卷到表层,同时稀释污染物。”
团队用了整整两周时间搭建模型。
当蔡仲园把量子计算结果输入超级计算机时,屏幕上的蓝色水流突然爆发出刺眼的红光。
模拟显示,漩涡强度超过阈值0.7%就会引发海底甲烷水合物的连锁释放。
“这是生态定时炸弹!”陈雨的声音带着颤抖,这位微生物学家刚检测到受污染海域的浮游生物出现基因变异,“我们不能用一个灾难去解决另一个灾难。”
实验室陷入死一般的寂静。
蔡仲园盯着墙上泛黄的《海洋垂直混合率分布图》,突然注意到菲律宾海沟附近的异常标注:1995年深海地震引发的冷涡,竟意外促进了上层水体的自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