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三嗣主传(二)(1/1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太平三年(公元 258 年)春正月,诸葛诞杀了文钦。三月,司马文王攻克寿春,诸葛诞和他身边的人战死,将领官吏以下的人都投降了。秋七月,朝廷封原来的齐王孙奋为章安侯。下诏让各州郡砍伐修建宫殿的木材。从八月开始,天气阴沉不下雨,一直持续了四十多天。孙亮因为孙綝专权放纵,和太常全尚、将军刘丞谋划诛杀孙綝。九月戊午日,孙綝派兵抓走全尚,派弟弟孙恩在苍龙门外攻打并杀死刘丞,召集大臣在宫门会合,把孙亮废黜为会稽王,当时孙亮十六岁。

孙休,字子烈,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。十三岁时,跟从中书郎射慈、郎中盛冲学习。太元二年(公元 252 年)正月,被封为琅邪王,居住在虎林。四月,孙权去世,孙休的弟弟孙亮继承皇位,诸葛恪执掌朝政,他不想让各诸侯王居住在长江沿岸有兵马的地方,就把孙休迁到丹杨郡。太守李衡多次借故侵扰孙休,孙休上书请求迁到其他郡,朝廷下诏把他迁到会稽。住了几年后,孙休梦见自己乘龙上天,回头却看不见龙尾,醒来后觉得很奇怪。

孙亮被废黜后,己未日,孙綝派宗正孙楷和中书郎董朝去迎接孙休。孙休起初听到消息,心里还有疑虑,孙楷、董朝详细说明了孙綝等人奉迎他的本意,孙休停留了一天两夜,才出发前往。十月戊寅日,走到曲阿,有位老人拦住孙休叩头说:“事情拖久了就会发生变故,天下人都在期盼着您,希望陛下快点赶路。” 孙休认为老人说得对,当天就行进到布塞亭。武卫将军孙恩代理丞相事务,率领百官用皇帝的车驾仪仗在永昌亭迎接,还修筑了宫殿,用武帐作为便殿,设置了御座。己卯日,孙休到达,看到便殿就停下了,派孙楷先去见孙恩。孙楷回来后,孙休乘坐辇车前进,群臣再次下拜称臣。孙休登上便殿,谦逊地没有立刻坐到御座上,而是在东厢房休息。户曹尚书上前到台阶下宣读奏书,丞相献上玺印符节。孙休三次推让,群臣三次请求。孙休说:“将相诸侯都推举我,我怎敢不接受玺印符节呢?” 群臣按次序引导,孙休登上皇帝的车驾,百官在旁陪侍,孙綝率领一千名士兵在城郊半路迎接,在道路旁边下拜,孙休下车回拜。当天,孙休亲临正殿,大赦天下,改变年号。这一年,对应魏国的甘露三年(公元 258 年)。

永安元年(公元 258 年)冬天十月壬午日,孙休下诏书说:“嘉奖有德行和功劳的人,是从古到今都通行的道理。任命大将军孙綝为丞相、荆州牧,增加五个县的封地。武卫将军孙恩为御史大夫、卫将军、中军督,封为县侯。威远将军孙据为右将军、县侯。偏将军孙干为杂号将军、亭侯。长水校尉张布在辅佐过程中勤劳有功,任命张布为辅义将军,封为永康侯。董朝亲自去迎接我,封为乡侯。” 又下诏书说:“丹阳太守李衡,因为过去有嫌隙,自己把自己拘禁到有关部门。春秋时管仲曾射中齐桓公的带钩,寺人披曾斩断晋文公的衣袖,但他们后来都能为君主效力,派李衡回丹阳郡,让他不要自我怀疑。”

《襄阳记》里记载:李衡,字叔平,原本是襄阳兵卒家庭的儿子,汉朝末年到吴国成为武昌的平民。他听说羊衟擅长识别人才,就去求见他,羊衟说:“在这多事的年代,你是尚书剧曹郎那样的人才。” 当时校事吕壹玩弄权柄,大臣们都受到胁迫,没人敢说话,羊衟说:“除了李衡没人能困住吕壹。” 于是一起推荐李衡为郎官。孙权召见李衡,李衡口头陈述吕壹的奸邪短处达几千言,孙权听了面露愧色。几个月后,吕壹被诛杀,李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拔。后来李衡常担任诸葛恪的司马,办理诸葛恪府中的事务。诸葛恪被诛杀后,李衡请求担任丹阳太守。当时孙休在丹阳郡治所,李衡多次用法律约束他。李衡的妻子习氏常常劝谏他,李衡不听。等到孙休即位,李衡又担忧又害怕,对妻子说:“没听你的话,才到了这地步。” 于是想逃到魏国去。妻子说:“不行。你本来就是平民,先帝对你提拔过重,你已经多次对琅邪王无礼,现在又反过来猜疑,叛逃求活,这样向北投奔魏国,有什么脸面见中原的人呢?” 李衡说:“那有什么办法?” 妻子说:“琅邪王向来喜欢做善事、仰慕名声,正想在天下人面前显露自己,终究不会因为私人嫌隙杀你,这是很明显的。你可以自己囚禁自己到监狱去,上表陈述以前的过失,公开请求受罚。这样,反而会受到优待宽恕,不只是能活下来而已。” 李衡听从了妻子的建议,果然没遭祸患,还被加封为威远将军,授予棨戟。李衡常常想治理家业,妻子总是不允许,后来他秘密派了十个门客在武陵龙阳的汜洲上建造住宅,种了一千棵柑橘树。临死前,李衡告诫儿子说:“你母亲不喜欢我治理家业,所以家里才这么穷困。但我在州里有一千个‘木奴’,不用向你索要衣食,每年献上一匹绢,也足够用了。” 李衡死后二十多天,儿子把这事告诉了母亲,母亲说:“这应该是种的柑橘,你家失去十个门客已经七八年了,一定是你父亲派他们去建造住宅的。你父亲总说太史公的话,‘江陵有一千棵橘树,相当于封侯之家’。我回答说:‘人只怕没有德义,不怕不富裕,如果地位尊贵却能保持清贫,才好呢,要这些有什么用!’” 吴国末年,李衡种的柑橘有了收成,每年能得几千匹绢,家境变得富足。晋朝咸康年间,他住宅的旧址和枯树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