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凌晨三点的书房微光(1/1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云天3号审批通过后的第五十八天,凌晨三点,叶家别墅陷入了一种近乎凝滞的寂静。智能温控系统将室内温度稳定在22.5℃,湿度精确到45%,空气循环系统发出的低鸣被压缩在20分贝以下,理论上,这是人类睡眠的最佳环境参数。
但叶可南的大脑却像一台超频运转的服务器,拒绝进入休眠模式。
他坐在书桌前,面前摊开的草稿纸上布满了复杂的拓扑学公式,红蓝两色笔迹交织成一张立体的思维网络。他正在尝试破解“克莱因瓶在十一维空间中的自我映射”难题——这个问题与云天3号的虫洞稳定机制隐隐相关,父亲叶云天曾半开玩笑地说:“解开它,你就能摸到时空的脉搏了。”
笔尖在纸面停顿了超过十秒。叶可南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,目光落在公式链的断裂处。他需要参考《高维拓扑与时空结构》里的一个经典模型,那本书放在一楼书房靠窗的第三排书架,书脊上有他做过的特殊标记——一个用数学符号组合成的微型笑脸。
起身时,木质地板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响。叶可南的脚步很轻,他对别墅里的每一块地板的承重反馈都了如指掌,甚至建立过一个“夜间行走噪音最小化路径模型”。从二楼卧室到一楼书房,最优路线是沿着楼梯扶手内侧的边缘下行,经过客厅时避开波斯地毯的边缘——那里的纤维摩擦声会比其他区域高出3分贝。
书房的门虚掩着,留出一道不到两指宽的缝隙。
叶可南的脚步顿住了。
按照他的“家庭活动概率模型”,这个时间点,书房应该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。母亲林月瞳有睡前锁好书房的习惯,这个行为的执行概率是99.7%,唯一的例外是她深夜突发灵感需要记录,但那种情况下,书房里会亮起她惯用的暖黄色台灯,而不是……
门缝里透出的是冷白色的光线,强度稳定在60流明左右,这是书房应急灯的参数,通常只在主电源故障时才会启动。更让叶可南警觉的是,他听到了键盘敲击声——不是母亲常用的无线键盘那种柔和的硅胶触感音,而是一种带着金属质感的清脆声响,间隔均匀得像是节拍器。
他的心跳频率产生了一个微小的波动,偏离了日常的68次/分钟。
叶可南放轻呼吸,像一个潜行的几何学家,将自己的影子贴在走廊的墙面上,视线通过门缝的几何中心,精准地切入书房内部。
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熟悉的背影。
林月瞳穿着她常穿的米白色真丝睡袍,长发松松地挽在脑后,露出纤细的脖颈。她正站在靠窗的书架前,手里拿着的东西在冷光下反射出银亮的光泽——叶可南的瞳孔微微收缩,那是“生物识别适配装置”,一个形似银色手环的精密仪器,母亲称之为“云天3号的基因钥匙”。
部件B。叶可南在心里给它标上了代号。作为云天3号与人体基因匹配的核心部件,这个手环内部封装着纳米级的基因传感器,能在0.3秒内完成使用者的DNA序列比对,是防止虫洞能量场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关键屏障。
母亲深夜在书房拿这个做什么?
叶可南的目光聚焦在“母亲”的手上。林月瞳有个习惯,每次拿起这个手环,都会先用指腹轻轻擦拭表面的指纹传感器,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初生的婴儿——这个动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是2.3秒,力度曲线呈现平滑的波浪形。
但眼前的“母亲”,手指的动作却带着一种近乎粗暴的决绝。
她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手环内侧的边缘,指甲几乎要嵌进金属缝隙里,另一只手拿着一把微型螺丝刀,以一个精准的45度角撬动着什么。那不是拆卸,更像是一种破坏性的剥离。叶可南甚至能通过光线的反射,看到手环表面出现了一道细微的划痕——这在现实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,母亲对这个装置的珍视程度,甚至超过了她的那些诺贝尔奖提名证书。
键盘敲击声再次响起。“母亲”侧身走向书桌,叶可南的视线捕捉到了她敲击键盘的手指。
节奏。
这是叶可南建立的“家庭行为轨迹模型”中最核心的参数之一。他曾用三个月时间,记录家人敲击键盘的间隔、力度、手指交替频率,建立了一套独一无二的“行为指纹”。母亲的敲击模式是典型的“双峰型”,在输入英文和数字时会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,间隔波动范围在0.2-0.8秒之间,带着生物特有的随机性。
而此刻,“母亲”的每一次敲击,间隔都稳定在0.4秒,力度均匀得像机器校准过,指尖起落的角度误差不超过1度。这不是人类的行为模式,更像是一段被编译好的程序在执行指令。
叶可南的大脑飞速运转,将眼前的信息输入模型:异常的光线、非典型的时间点、违背习惯的动作、机械性的行为节奏……计算结果显示,“此人是林月瞳”的概率正在急剧下降,已经跌破了30%的置信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