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蚬河龙影化灵参》下卷(1/1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《蚬河龙影化灵参》(下卷)
下卷·参脉绵延
第五回 方志载名成贡品 古法炮制藏玄机
时光流转至明代,莱阳蚬河沿岸的莱胡参已名声远播。时任莱阳县令王君正乃杏林出身,深知此药功效。一日,他微服私访,见药农们采挖莱胡参时,必选“白露后、霜降前”——此时金气最盛,参根中“阴津”收敛最足,断面裂隙如“肺叶起皱”,正是入药最佳时。问及采挖之法,药农答:“需用竹刀,忌铁器——铁器属火,恐伤参之阴寒本性;挖时留三尺方圆土,免伤旁生细根,此乃‘取之有度’。”
王县令又观炮制之术:鲜参洗净后,并非直接晒干,而是先置于蚬河岸边的“晾参棚”,棚顶覆芦苇(取“金水相生”之意),白日借秋日燥金之气风干,夜间承露水滋润(防燥太过),如此“九晒九露”,直至参体微软,断面呈“玉色半透明”。有老药工执竹片刮去粗皮,笑道:“此参皮性偏燥,去之留肉,方显甘凉本色。”
王县令将莱胡参的种植、炮制、功效一一记入《莱阳县志》,赞其“性凉味甘,润心肺,补而不滞,甲于天下”。恰逢宫中贵妃久咳不愈,痰少而黏(肺阴亏虚之症),太医用遍方药无效。王县令闻之,精选数斤“九晒莱胡参”,配伍川贝母(相须为用,增强润肺之力),贡入宫中。贵妃服汤三剂,咳止痰消,龙颜大悦,遂将莱胡参列为“贡品”,敕令莱阳每年进贡,蚬河沿岸因此兴起数十家“参行”,药农们“依河种参,以参养家”,日子渐丰。
却说有外地药商见莱胡参价高,竟以桔梗冒充。然莱阳参农自有鉴别之法:取参段入沸水中,莱胡参浮而不沉(因其质疏松,含气足),桔梗则沉底;嚼之,莱胡参回甘持久,喉部有清凉感,桔梗则苦而辛辣。此事被载入《本草蒙筌》,注曰:“莱胡参,真伪易辨,其性归肺,非桔梗可代也。”
第六回 医家辨证施奇术 七情配伍解危症
清代乾隆年间,莱阳有位名医李守真,尤擅用莱胡参。一日,城西张大户之子患“温病后期,邪热伤津”,症见高热已退,却干咳无痰,口渴欲饮,舌红少苔(典型阴虚之象)。李守真诊脉后,处以莱胡参三钱、麦冬三钱、玉竹三钱——此乃“沙参麦冬汤”雏形,莱胡参为君,麦冬、玉竹为臣,三药皆入肺经,相须相使,共奏养阴润燥之功。服药五日,患儿燥渴渐止,咳嗽得平。
又有城东老妇,素体脾虚,不慎感寒,症见咳嗽痰多色白,伴腹胀便溏。其子购得莱胡参,欲为母补养,却被李守真制止:“此乃‘寒湿犯肺’,莱胡参性凉,单用则助湿伤脾,需配伍生姜三片(相杀,制其凉性)、半夏二钱(燥湿化痰),方为妥当。”老妇服后,痰消咳止,腹胀亦愈,叹曰:“原来好药也需对症,配伍不对,反受其累。”
最奇者,是救治一位“肺痨”病人。那人骨瘦如柴,咳血不止,午后低热,盗汗不止(肺肾阴虚重症)。李守真以莱胡参为基础,配伍阿胶(补血止血)、知母(滋阴降火)、百部(润肺杀虫),并嘱其每日用莱胡参、百合、莲子煮粥。半年后,病人竟能下床劳作。此事传开,莱胡参“治痨病”的名声大噪,连江南医者也遣人来莱阳购参。
李守真临终前,将毕生用参经验着成《莱胡参辨证录》,其中记载:“莱胡参,遇肺热干咳则独当一面,遇脾虚湿盛则辅以姜术,遇气阴两虚则配黄芪党参,七情之用,存乎一心。”此书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,更让莱胡参的药用价值超越地域,融入中医辨证施治的体系之中。
第七回 乱世参田遭劫掠 众志成城护根脉
清末民初,时局动荡,匪患四起。莱阳蚬河沿岸的参田成了匪帮觊觎之地。有伙悍匪盘踞昆嵛山,扬言要“洗劫参行,独占莱胡参”。药农们心急如焚,聚于蚬河古渡口商议对策。
为首的老参农赵老汉,祖上三代种参,他望着河岸边郁郁葱葱的参苗,道:“莱胡参是白龙所化,护了我们几百年,岂能让匪患糟践?”众人点头,决定“以参为饵,诱敌入瓮”。他们故意放出消息,称“今年参根硕壮,已集中存入河西仓库”,实则将新采的参根分装于数十个陶罐,埋在河滩沙下,上面覆以芦苇(取“金水相涵”之意,防参根霉变)。
匪帮果然中计,倾巢而出,扑向河西仓库。谁知仓库内只有少量陈参,埋伏在四周的药农们点燃预先备好的“硫磺烟”——硫磺性温,能驱寒燥湿,本是参田防虫之物,此刻却成了御敌利器。浓烟呛得匪帮睁不开眼,又被河岸边茂密的芦苇绊住脚步,最终被赶来的民团击溃。
事后清点,参田无损,藏匿的鲜参安然无恙。赵老汉抚摸着刚挖出的莱胡参,根须洁白如银,断面裂隙中还沾着湿润的河沙,叹道:“这参啊,通人性,你护它一寸,它便护你三分。”此事被记入《莱阳县续志》,称“蚬河百姓,以血肉护参脉,故莱胡参得传至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