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芪在常用的方剂之中出现的频率(2/2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2. 李东垣(金元,“补土派”代表)
- 核心思想: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,强调“气虚皆由脾胃虚弱”,黄芪为补脾胃之气的核心药材。
- 使用特点:重用黄芪升补脾胃清阳之气,常配伍升麻、柴胡等升提药,纠正“中气下陷”。
- 代表方剂:
- 补中益气汤:黄芪为君药,配人参、白术补脾气,升麻、柴胡升清阳,治“气虚发热”“中气下陷”(如脱肛、子宫下垂),开创“补气升阳”经典配伍。
- 黄芪人参汤:黄芪与人参、麦冬同用,治“脾胃气虚兼阴虚”,体现“补气不忘养阴”。
3. 王清任(清代,“活血化瘀派”代表)
- 核心思想:提出“气虚血瘀”理论,认为“气为血之帅,气虚则血行无力”,需用黄芪“补气以行血”。
- 使用特点:超大剂量用黄芪(常用4两至1斤,约120-300g),配伍活血化瘀药,治“中风后遗症”等气虚血瘀重症。
- 代表方剂:
- 补阳还五汤:黄芪(60-120g)为君,配当归尾、赤芍、地龙等,治“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”(气虚血瘀证),开创“大剂黄芪活血”先河,强调“气足则血自活”。
二、近现代名医:拓展应用,精准化裁
1. 张锡纯(近代,“中西医汇通派”代表)
- 核心思想:重视黄芪“升补大气”(即宗气),认为“大气下陷”是诸多虚证的根源。
- 使用特点:善用黄芪纠正“大气下陷”(如气短不足以息、脏器下垂),常配伍知母“制其温燥”,防补气过燥。
- 代表方剂:
- 升陷汤:黄芪(18g)配知母、升麻、柴胡,治“大气下陷证”,张锡纯称“黄芪为补气之主药,其性尤善升举”。
- 玉屏风散加减:用黄芪配白术、防风,治“表虚自汗”,强调“黄芪固表,不使外邪内侵”。
2. 邓铁涛(现代,“岭南中医代表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