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季:秋分·阴阳平衡藤茶调(1/1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《藤茶仙记:武陵灵草传》
楔子:昼夜均平阴阳和
秋分时节,北斗斗柄指向正西,太阳抵达黄经180°,是为一年中阴阳最平衡的时刻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云:"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"此时节,天高云淡,金风送爽,昼夜各十二时,正如《周易》"泰卦"之象——天地交而万物通,阴阳接而变化起。
在五运六气理论中,嘉靖七年戊子岁秋分,火运余势已消,司天少阴君火与在泉阳明燥金正式完成交接,形成"金气平和,阴阳均平"的气运格局。此时人体若能顺应天时,可借天地阴阳相交之力调和自身气血,正如《黄帝内经》言:"秋分者,调其阴阳,令气血平和。"藤茶性本凉润,然得武陵山秋分日月精华,与平和药物配伍后能平衡阴阳,其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可双向调节免疫,多糖物质能增强机体适应力,恰合秋分"平衡阴阳"的天时之道,其藤蔓缠绕成环的形态更暗合阴阳循环之理。
第一章:秋分·阴阳平衡藤茶调
第一部分:昼夜均平,阴阳相搏
秋分前三日,京城气候呈现异象:白日秋阳和煦,夜间月华清冷,昼夜温差达十五度。这般"阴阳相半"的天气,让京城百姓纷纷患上"阴阳失调"之症——或昼热夜寒,或夜烦昼倦,更有甚者出现"上热下寒、表虚里实"的复杂症候。太医院统计,三日内接诊"阴阳不和"者达五百余人,其中不少人出现"水火失济"之象:舌尖红赤却腰膝冷痛,手心灼热但足背发凉,脉象多弦细而尺弱,舌上半部红而下半部白,正是典型的"阴阳失衡,气血不和"之候。
皇宫内,嘉靖皇帝出现奇特症状:午时自觉火气上冲,面红目赤,夜间却又畏寒肢冷,需用热水袋温足方能入睡。太医院急用六味地黄丸滋阴,却致皇帝晨起腹泻;改服肾气丸温阳,又让午后潮热更甚。御医们面面相觑,只见皇帝双目时赤时清,脉象时浮时沉,此乃"阴阳之气不相顺接"的危症,若不及时调和,恐致"阴阳离决"。
民间更是乱象丛生。胡同里的孩童白天活蹦乱跳,入夜后却盗汗惊醒;街头商贩午间需脱衣散热,凌晨又裹被畏寒。药铺里的补阴药与补阳药被同等抢购,百姓们盲目服用,往往加剧失衡。有老郎中叹息:"秋分乃阴阳交泰之时,最需调和气血,若妄补阴阳,反致偏颇,必须用'平衡调和'之法。"
此时五运六气中阴阳之气完全平分,司天与在泉之气处于平衡状态,导致人体易出现"阴阳相搏而不和"的病机。普通的补阴或补阳之法不仅难以奏效,反而会打破平衡,必须寻找既能养阴又能温阳、既能调气又能和血的平衡之方。
第二部分:土司面诊,阴阳双调
田世爵听闻京城怪病流行,连夜入宫。他见嘉靖皇帝时而烦躁不安,时而蜷缩畏寒,立刻断言:"陛下此乃'阴阳失衡,水火失济'!今岁秋分阴阳均平,人体若不能顺应天时,易致阴阳之气不相协调,故见昼热夜寒之象,治当平衡阴阳,调和气血,非单纯补阴补阳可解。"
说罢,他献上"藤茶平衡方":藤茶三钱、熟地五钱、附子一钱、山茱萸三钱、山药三钱、丹皮二钱、茯苓三钱、泽泻二钱。"此方以藤茶为君,取其得秋分平和之气,既能养阴又能和阳,不偏不倚;臣以熟地、山茱萸滋阴补肾,附子温阳化气,此乃'阴中求阳,阳中求阴'之法;佐以山药健脾和中,丹皮清泻虚火,茯苓、泽泻利水渗湿;使以甘草调和诸药,兼能益气和中。"
太医院院判迟疑道:"田土司,方中熟地滋阴,附子温阳,不怕药性冲突吗?"田世爵笑道:"此乃'水火既济,阴阳双调'之法!藤茶得武陵山中和之气,能协调熟地与附子,使其阴阳相济而不相伐。熟地得附子则不腻膈,附子得熟地则不燥烈,此乃'阴阳互根'的玄机。"
第三部分:平衡阴阳,水火既济
嘉靖皇帝服用"藤茶平衡方"三日后,昼热夜寒之象大减,午后面红目赤与夜间畏寒肢冷的程度明显减轻;五剂后,已能安然度过昼夜温差,不再频繁加减衣物;七剂后,面色红润,精神饱满,脉象由弦细转为和缓均匀。太医院复诊时,见皇帝舌上红白相杂之象消失,转为淡红均匀,无不惊叹:"藤茶与熟地、附子配伍,竟能平衡如此复杂的阴阳之症,真神方也!"
田世爵解释道:"藤茶甘平,能调和阴阳而不偏胜,此乃'中央调和四旁'之意;熟地、山茱萸滋阴填精,附子温肾助阳,三者相须为用,恰如水火相济。更妙在丹皮清泻虚火,防止补阳过热,茯苓、泽泻疏导湿气,避免补阴过腻。此方暗含'补阴与补阳同施,泻火与利湿并行'的玄机。"
他又取出秋分当日采摘的藤茶叶枝展示:"诸位请看,秋分藤茶之藤必成环形,叶片阴阳面色泽均匀,此乃天地赋予的'平衡之性'。其含有的二氢杨梅素可双向调节体温中枢,而多糖成分能增强机体对寒热的适应力,此乃秋分时节的天然调和剂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