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章 指认(1/2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都司府大堂上,杨植微笑着打量十名乱兵代表,说道:“诸位既然都是从军士中或被推举、或自告奋勇成为代表的,自然见识比其他人高出一头。

蔡军门与本翰林商量过了,我们两个不包办,不替你们做决定,决不强人所难!你们到院中商议一下,看看如何给朝廷一个交代!”

军兵们长这么大,还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主,几人退到大堂下院中一个角落里,开始比划着大声讨论起来。

堂上的总兵参将游击不知杨植这是什么操作:什么时候明军轮到小兵做主?那要官长何用?

军兵代表议论停当,走上大堂看了看众武官,说要单独跟蔡巡抚和杨翰林说话。

两位文官老爷与军士转入后堂,嘀嘀咕咕商量半天后,军兵代表们便离开都司府,吆喝乱兵们散去了。

中极殿上,朝臣们讨论了一个上午都没有散去,户部尚书孙交给朝臣算了一下账:“若以鲁纲都督为总兵,统率京营、蓟镇、宣镇一万军兵平乱,则开拔银至少需五万两,另需粮食五万石!

平乱时间需要多久?何况得胜之后赏银需十万两!抚恤金、重建大同尚未计算在内!

当今青黄不接,南方水稻刚插秧,北方小麦未收割。顺天府存粮不足二十万石,何以支持朝廷用兵!”

没办法,大同乱兵挑了一个好时机。

金献民的思路则是:“以宣镇南下止于阳和,引而不发形成威逼之势,让蔡巡抚、桂总兵在城内呼应,里应外合,不战而下大同!”

群臣正商议之时,司礼监值守太监又送来了一份大同急奏,山西左参议韩邦奇、翰林院侍讲杨植联署奏曰:去太原种水稻途经大同,不意城内兵变,杨植又孤身入城探明情况,见机行事,韩邦奇继续带队前往太原。

这次奏疏平铺直叙就事论事,没有煽情,没有催人泪下的句子,没有感染力。

为什么只要杨植走近大同,大同就兵变?这是什么缘份?

如果不是没有证据,实在有理由相信大同乱兵就是听命于杨植!

孙交说道:“既然杨侍讲已经入城,不如静待回音。”

众大臣只好散去办公,大明王朝这么大,朝廷每天要处理的政务不计其数,大同兵变相对而言,重要性没那么高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