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 江南腥风(1/2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宋,江南的桑蚕直接让他的纺织业异常的发达,倒是一个布坊林立,巨商如云。于是乎,也造就了此地日天堂般的繁华。

繁华到什么程度?以至于让那宗杲禅师写下“腰缠十万贯,骑鹤下扬州”的诗句。

这般的繁华皆是得益于宋真宗景德元年的“澶渊之盟”。

“岁绢”这种政府性刚需收购,直接造就了江南这自景德到大观这延续百年的,一个庞大且又稳定的绢布市场。

宋时,绢布生意几乎是整个江南地区的支柱性产业。

每年又有大量的绢布作为“岁绢”上贡。

仅靠这长达百年且每年都稳赚不赔的“岁绢”生意,江南各种商家可谓赚得一个盆满钵满,富甲一方。

而作为“岁绢”的主要原材料——上等的蚕丝,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当时江南最紧俏的商品。

紧俏到什么程度呢?

你想买?现货的没有!

得先给了现钱,去买下来年的蚕丝。于是雨就有了当时的“丝劵”。

也就是,今年拿钱买了“丝劵”,来年凭“丝劵”提货。

咦?这不就是期货吗?

对,很标准的期货。

而且这“丝劵”的价格也是绝对不稳定的,基本上一天一个价!你还别有意见,这玩意除了这地没地方买。

如果碰上个雨雪冰霜、虫吃旱涝什么的能直接影响了桑叶收成的情况,那就是算抄上了。

但是,遇到风调雨顺,老天给脸,这“丝劵”的价格且能跌到一个不能看来。

也别说什么天气原因什么的。但凡有一点点风吹草动,那“丝劵”的价格便会有一个大幅的涨跌。

那些个布商的老板,也会用手中的信息差直接用“丝劵”进行买卖。

如此,即便是不生产布绢,仅凭手中的“丝劵”也能赚一个盆满钵满。

然,此番不同往日。

“丰库缣帛”本就是江南的上贡之物,一时间,绢布大量回流本身就是让那些个布商挠头,且是搞不清楚大小头在哪。

恰在此时,且听得茶肆、酒楼,乃至教坊、青楼俱有人传言:朝廷不再收“岁绢”了,具体原因不明。现在连朝廷也在大量的甩卖。

咦?这都有人信?

有!太有了,你也太小看这种模棱两可、原因不明“小道消息”了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