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李果飘香(1/1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端午过后,气温已经很热了,经过人们前期的精心管理,秧苗已经开始怀胎,俗称夏至谷怀胎,夏至以后的特征是气温逐渐升高甚至炎热,白天的时间一天比一天的慢慢减短,但是气温一天比一天高,有时可达二十八九度,但一般的温度都在25度左右,东北的气候特征一般的来说,超过30度的就比较少,夏天最热也曾经有过达到40度的时候,但这种极限的天气非常少。水稻在这种温度下适宜生长,而且生长速度非常快。生产队的农活也就相对少一点,就是进行田间管理,看一看秧水,养水的目的就是不能让田里的水过高或过少,因为夏天下雨的时候比较多,水太多,很容易翻越田埂,川北的田梗都是土坎子,水量过大就容易垮掉,造成损失,一般保持一定的低水位就可以了,秧田的两头都有缺口,灌羊水的人非常有经验,一般都留一个平口,一个水平口,田里的水过多的时候,它就会自动流出,形成一个自动调节功能。每一块田的水量多少,管水员都有自己的记录,也就是心中有数。防水员也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活,但是无论刮风下雨,这是烈日当空都要去田里看一看,转一转,进行实时监测,我心中有数,对水位的状况要有一个了解。如果遇到暴雨天气,管水员也是比较危险的,要在大雨下将放水口放大一点,增加它的排量。雨大的时候又要将田缺口堵起来,必须做到田里保证一定的水位,因为水稻毕竟喜欢水。

地里的玉米也有两米多高了,都背上了玉米棒子,玉米棒子上有长长的红红的胡须,这是玉米授粉的通道。川北当时的玉米一般就是两个品种,这就是大包谷,一个就是刺包谷,大包谷就是普通的长长的玉米棒子,金黄金黄的,刺包谷就是小玉米个子小小的,短短的玉米粒儿上带有刺,次包谷有一个特殊的用途,就是用来做爆米花,当时也没有专用的爆米花设备,这种次包谷就有了自己的舞台,它的产量虽然不高,但是用它来爆米花很简单,就在普通的大柴锅里,就可以爆米花,将铁锅烧热装,上次包谷两分多钟以后,它就自动的裂开了,爆出的玉米花又香又脆,这种爆米花就不需要高压,只要高温就可以了。后来有了爆米花的专用设备,所以大包谷也可以派上用场,用专用设备高温高压以后,普通的大玉米爆出来的米花又大又好看,就逐渐的取代了刺包谷的地位。时代在变,设备在变,植物种数也在变。

在高温的状态下,生长也非常的迅速,几天时间抽花扬花灌浆成熟一气呵成,最多也就半个月。

地里玉米渐渐成熟了,地边李子树上的李子全都挂满了枝头,黄黄的沉甸甸的,将高大的李子树压弯了腰,李果越来越大,重量越来越大,有大李子树还得用人工搭架给予支撑,避免树枝被折断。今年的李子也算是丰收。人们开始寻找销路,有的直接挑上集市,有的走乡串户去换粮食,没有的需求者直接到家里来购买,或者是背着粮食来交换,李子大半时间会在半个月内集中上市,时也没有互联网,销售范围,也就在这十公里以内,人多的地方就会有卖李子的身影,好在这个李子树就是大松这个生产队比较多,其他的队比较少,销售起来也不怎么困难,在销售的时候大家头天晚上都交换意见,谁谁谁到什么什么地方去做好统一的安排?就避免了在一个地方扎堆的现象,变相的扩大了销量。李子出产之地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,来买李子的人也非常划算,买完还送给他们几斤,让买的人高兴,卖的人也高兴,这样就会给双方留下满意的印象,来年还有希望他们再来。附近生产队的小朋友也喜欢吃李子,他们有事就到大松这边来,去树下捡掉下来的果子,大松爸爸他们也会给这些小朋友送一些李子,小朋友他们自己身上也没有钱送一些给他们吃,也不需要什么本钱。这个生产队的人都比较忠厚,仁义大度。自己有的东西分享给别人,也是一种快乐。

赶集天是星期天,所有的场镇都是星期天赶集,这是当时的规矩,是大家都在家务农,办一些事情都只有星期天才能上街,医院学校机关单位星期天放假,农贸市场星期天开市,手工产品也只有星期天才能到街上去卖,还有一些土特产,比如水果,粮食省许这些大宗商品都只有星期天才能交易,一个月准确的说就只有四个交易日,四个交易日还得提前一天给生产队长请假,不能随便外出,否则要扣工分,从生产队这几天理智集中上市,所以队长就决定星期天大家都去赶集,把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,石垭场和凤仪场上人口最多,两地相距十一二公里,大风场人较少,是一个乡场小集镇,街上也就那么十来户人,有一个冬瓜场(东观场,如今的五福镇),这是一个小的乡场,人口相对少一点,但是生产队每个场镇分散几户人去销售,基本上一个上午就会把挑出的水果全部卖光,有钱的可以用钱买,没钱的也可以用粮食换,只要能卖出李子,这就是最大的收获。价格也好说都是自家地里产的,多一点,少一点,连卖带送让买家十分高兴,都知道前锋六队的李子非常出名,味道也好,口感极佳,是一张无字的招牌,消费者就是最好的广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