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太平坝(1/1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太平罐,太平观,太平院,原来这里有一座大庙子<道观>,应该叫太平观<guan>。最早这里有一太平石,太平石下有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,“太平坝,”太平石在前锋三队,太平石就象一鸟,准确的说象一站着不动的企鹅。稳坐半山腰,嘴巴向着东南方,太平日出这是太平坝的一大盛景,特别是秋冬天,加上白白的晨雾,给雄伟的太平石增添了几分神秘,晨雾围着太平石慢慢流动,仿佛太平石这只大企鹅变活了,时隐时现,好象企鹅在水中流动,太阳慢慢升起,晨雾渐渐消散,金色的太阳光芒万丈,洒满大地,刚才还仙气飘飘,转眼间太平坝又进入常态。
太阳升起起来了,人们按时下地开始干活。冬天有阳光就是好天气,趁着天气好,大家给油菜苗,小麦施追肥,浇水施肥,当时挑的肥料主要就是猪牛粪水,这也是有机肥料,这种肥料浇在地里,土质容易疏松,不容易板结,后面用化肥的地肥效虽然好,但是土地容易板结,浇灌粪水的地里面容易长蚯蚓,蚯蚓可以给庄稼松土,蚯蚓也是庄稼的好朋友。天的活儿也比较轻松,组长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,上午干三四个小时,下午干三个小时, 人们轻轻松松的就可以完成当天的任务,农闲季节不容你追我赶,百姓也应该有个轻松的日子,老是忙忙碌碌,那肯定是受不了的。趁着这天气好,大家就要加紧的浇灌小麦,油菜萝卜。干完这些活,他们还要回家做手工,找一些零花钱,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,当时也没有其他什么东西可以变现,既没有工厂可进,也无建筑可搞,农村都有大量剩余的劳动力,农闲时间给人无所事事的感觉。因为闲人很多,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力量,哪里闲得住啊?就出现了一些治安问题,小偷小摸,偷鸡摸狗这种事情时有发生,当时特别是被盗的事情是最多的治安案件,因为当时没有报警设备,也没有照明设备,丢失东酉找不到证据,这也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,也就出现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。被盗的只能亡羊补牢,提高警惕。治安室也就是一个报案室,也破不了案,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源,当时警力也不足一万多人,还没有一个警察,所以那个时代治安混乱,盗窃猖獗的时代。瓜瓜小菜小动物粮食衣服,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有被盗的现象,饥寒起盗心可能也是有原因的,如果富裕了,谁还愿意去偷东西呢?你当时偷东西认为就是顺手牵羊,占了别人的便宜,你不去做,好像你还很傻,三观已经很不正常了。根本问题就是没有发展现代化,工业基础差,八九亿人全靠与土地打交道,土地就这么多,已经没有发展空间,也没有拓展的余地,还怎么生活?因为人口还在继续增长,都是一些比较现实而具体的问题,老百姓在思考,领导干部在思考,基层在思考,中央高层也在思考。这些都是问题,长比以往,后果不堪设想!
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是问题,很少有人搞建设,比如修房造物,人口增加这么多,住房平均面积在减少,城市人没住的,农村人也住得不宽敞,还止于解放初期,只是的水利设施和公路设施有了较大的变化,这些都是公益产品,而且是举全部的老百姓之力,相当于免费帮国家搞的,虽说也是自己在用,但是那都是属于大型的公共产品。老百姓自己的日子平常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变。
当时农村修房造物,基本上除了材料钱,就是给工人管顿米饭,管吃饱就行了,没有人说收工钱的,在这么低廉的成本的情况下,都没有人去搞建设,因为家里没有余粮,还不要说什么存款,存款是什么东西?大家只有一个概念,而且根本不可能有存款,上哪里去赚钱呢?城市里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,也没有其他的多余的岗位,城市青年也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,无所事事,还有很多没有班上的游手好闲,这些人都在上下乡的运动中中来到农村当知青了,其实就是与农民抢饭吃,土地还是这么多,土地人口增多了,人均的收入就更少了,这样饥肠辘辘的日子比原来有增无减。知青到了农村,他们因为比农村人有文化,所以他们也有自己的优越感,有些与村民相处的不好的,还有可能发生摩擦,打架等一些不和谐的行为,是在当时来说就是常事,已成为常态。造成双方瞧不起你,瞧我没文化,我说你是从外面从城里出来混饭吃的,这样大家都不开心,心里都不愉快。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?大家都在思考!
下身 知识青年文化比农村青年文化高一点,他们见多识广,能说会道,会写会画,有一定的文化基础,所以知识较高的知青,有的就在农村当了教师,有的是民办教师,有的当了公办教师,当了教师的知青,当然比其他资金待遇就稍微好一点,能按时拿工资,按时领钱。这也算一个比较正式的职业,当时也不需要什么教师资格证,只要你能上台讲课,能写字,能画画,能带领学生完成作业,你就是一个合格的老师。当时从重庆来到我们村的熊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情况。冯老师,一个女的出生大概一九五六年出生的,打扮出众,衣服漂亮,与农村人相比,那就是美得不得了?她也不是长相美丽,而是穿着打扮漂亮,毕竟是从大城市来的,到了这个丘陵的小山沟里,她就是巨星。他烫了一头卷发,穿着呢子大衣,脚穿皮鞋,反正与农村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,在人群中一眼都能看出来。她个子不高,只有一米六左右,在农村人当中,他算是高的,在城市人当中,他算中等个子,带来一只上海牌女士手表,脸上还擦了一点粉,应该叫防晒遮盖霜,或者是叫叫什么什么霜,不出名字的,反正就是打了粉她,这些在上世纪70年代打粉是什么概念?大家都不知道,只是听一些老年人讲老粉就是化妆,就是把自己收拾漂亮一点,其他的也没有什么影响,因为当时的人已经跟不上世界潮流,相当相当的纯朴,纯朴得有原始的味道。大家也没有什么上进心,就是知道怎么吃饱就行了,你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,当时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活动空间和奋斗空间,这时候,人们一天天还在搞运动,还在和口号尽搞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,特别是年轻人对这些虚头巴脑的趋之若睹,头脑发热,精神特别饱满,就是没有用到做正事上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