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夏 日(1/1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中午的午饭是外婆和大松妈妈做的,学校放午学了,二舅舅他们也从学校回家吃饭了,二舅舅的学校就在村办公室旁,自己的生产队的晒场就是村小的操场,本村小学有4个班,大约200来小学生。基本都是本大队社员家的孩子,当时读书只要孩子愿意,家长愿意。孩子就可以去上学,学费一学期一元五角。当时也有很多贫困的学生没有钱上不起学,你别看只有一元五,在很多人家庭来说,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。知道农村根本就没有其他的现金收入,天天就在庄稼地里忙来忙去,又没有去市场交易,拿什么变现呢?。多家庭还是超分户,超支付还得向外补钱,这个时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适龄儿童没有学上,上不起学,当时也没有对教育立法,也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一说,去读就去,不愿意去也没有人强求你去。小孩子们读书的权利受到了严重的侵害。有的农村小朋友去了学校三五天,家长就领回来了,直接在家背草背兜,割草,放牛,喂猪,给家里增加一点劳力,这是一个很不平常的年代,也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年代,也是思想保守的年代。当时的知识好像没有那么重要,但有很多人又想去学习,但是又没有机会。当时的年轻人比现在多许多,适龄儿童也比现在多许多,那个时候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,一般的家庭都是3到5兄妹,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,少则也就三兄妹。当时农村是农村,城市是城市,两个不同的户籍制度,农村人也不能远出,就在自家的生产队里,周围两三公里之内活动,白天就在生产队里下地干活,晚上没事就造小人儿,也没有什么避孕措施,一旦碰上,新的生命又要诞生了。生产队里,各村各庄人口爆发性的增长,造就每年生产的粮食越来越供不上,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都在贫困线以下挣扎,又是计划经济,又不能外出,把人圈在一个保守的地方,思想也不开放,知识也没有增长, 大部分地区是越来越贫困,越来越贫困。城市的工业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新的水平,也才刚刚起步,基本完善,但是没有形成规模。城市人口也在大量增长,未就业的青年越来越多,让当时的城市也不堪重负。中央高层也想了其他的办法,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,这一下好像减轻了城市的负担,但是知识青年下乡又造成农村地区,基本口粮减少,人们的肚子也是一天不如一天饱,有点城市人口到农村占份额的感觉。

知识青年下乡是从1955年开始的,但是真正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从1968年12月开始的,结束于1978年10月。在这十年间,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,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,即“插队落户”,以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。进入70年代以后,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逐步返回城市,1978年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,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。邓公对此做了很大贡献(参考电视剧历史的转折<邓小平>)。

在那个时候想读书,又没有钱去读书的,很多适龄儿童就这样失学了。国家在扫盲,但新的文盲又诞生了。上面高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最后就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,提倡晚婚晚育,少生优生,只生一个的方针。很长一段时间内,城市户籍的只允许生一个,而且到了规定的年龄才准生育,农村孩子也提倡生一个,提倡晚婚晚育,超生严重处罚的现象。

下面对我国计划生育一个基本描述:

我国于1971年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,1976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,第一批的独生子女就是从1976开始实行的。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。1984年——1987年生育政策有所调整。但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是1982年。1980年9月,中央发表《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、团员的公开信》,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。

1971年7月,务院批转《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》,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。计划生育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,主要内容及目的是:提倡晚婚、晚育,少生、优生,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。

计划生育于1982年9月被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,同年12月写入宪法。21世纪初,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,在许多地区,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,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。

2013年11月,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提出“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”。2015年12月27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,全面二孩政策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

𝙄𝔹𝚀𝙶. v𝙄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