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宾客如云(1/1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二姑出嫁,家人们心里不舍,男大当婚女大当嫁,这是归属。

送亲队伍里人不少,全是家里的至亲,女宾最多,上次吃会亲酒的都一一在列。抬着嫁妆的小伙子走在前面,送亲的走后面,新姑子走在送亲队伍中间,一大路浩浩荡荡,迎亲队伍象一条长龙沿着山路走动,附近在田间劳作的人都驻足观望,嘴里还帮着报数,“一抬,两抬…”“一个人,两个人…”“陪嫁不少,很体面”“送亲的八九个,人真多”,要的就是这些吉祥话,人活着,脸面真的重要。

当时也没坐轿,也没唢呐。因为是样板戏时代,很多传统的东西认为是旧东西,就摒弃了!没有公路没有车,千百年来就是走路。

队伍行至陈家湾,大家停下,稍作休息,这些年轻小伙子要烟抽,这时新娘子就必须给他们发烟,以表示对抬嫁妆的尊重,当然也包含打闹,逗乐的意思。这也是礼节,习俗传统。中途拦路要烟,这个让新娘子点烟,这都是一些打闹的习俗,这是挺文明的哦,不像其他地方婚闹那一种。这里纯属取乐高兴的意思。当然,二姑也就大大方方的给他们每人发烟点烟,让大家高高兴兴的。大家都夸赞新娘子挺大方的,很合众。

走过陈家湾就到陡石梯了,大伙们又歇了一会儿,故技重演嘛,其实也挺简单,给大家分分烟,又休息一会儿,准备下陡石梯,这条石梯非常宽,但是有一点陡,路况还是很好。是百年古道,青石上开的石梯,大家小心翼翼,不敢马虎,保护好这些家具,一步一步的往下移动。一共也就一百多米吧,很快就下去了。下面又是平路,这下就好走了。再走过几根田埂,就到新郎家了,新郎家点燃鞭炮表示迎接,但送亲的和新娘子离家200米远站着,也是当时结婚的风俗习惯,新娘子要进门,新郎官就必须亲自出来迎接,还要准备红包,一次给十元,新娘子没有答应,不走,当官又加了10元,新娘子还是没有动静。旁边的人就在起哄,多加一点,再多加一点,第三次新郎官给了20元红包,还在新娘子耳边悄悄的说了几句。一下新娘子大大方方的向新郎家走去,但是送亲的,还得远远的站在200米外,新郎新娘拜完堂以后,他们送亲的队伍再进新郎官的家门。 拜堂仪式正式开始,主持人是村上的一个教师,叫王老师,50来岁文化水平比较高,写的一首漂亮的毛笔字,加结婚的对联都是他亲手写的,有礼物上挂礼也是他写的,字迹工整苍劲有力。

“各位亲朋好友,今天是文生与阿琼姑娘结婚的日子,请各位亲朋好友安静结婚仪式现在开始,鸣放鞭炮。鞭炮声后,仪式继续进行!一拜国家元首向毛主席鞠躬,一鞠躬,二鞠躬,三鞠躬,二,拜高堂,一鞠躬,二鞠躬,三鞠躬,三,夫妻对拜一鞠躬,二鞠躬,三鞠躬,鞠躬礼笔,礼成。郎新娘转入洞房。”呜放鞭炮,鞭炮一放,结婚的午餐也开始了,指男方正酒的午餐是最闹热的一餐。主持人叫人去把送亲的客人迎接回来,带大家入席就坐,送亲的人一大桌,当然有男方家的女客们陪伴。招待很是客客气气,说他们走路辛苦了。南方家的客人也不少,也有十来桌,他们自家的人都有三四桌,还有本生产队的村上的干部都来了,表示到贺准新郎还请了一些自己的朋友也来参加了他的婚礼,显得特别的热闹,整个席位加起来有十多桌,在当时来说算是比较热闹的了,也是比较体面的了。放假办的也不错,鸡鸭鱼全上齐了,也杀了一条猪,请了两个厨师在外面打了三个大灶,专门为厨师准备的柴火灶,全部是用的大柴,听说这柴是从其他地方买回来的,因为新郎家那边的山比较少,平时桔杆比较多,木材当然就相对紧张。送亲的也吃饭了,可是新娘子还饿着肚子呢,好在早晨出发的时候煮了几个鸡蛋给他吃,不然的话一定饿肚子,因为刚到男方家第一餐是不吃的,这也是规矩,这就说明女生显得比较斯文。新娘子入了洞房,新郎官在外面敬酒,是的,新娘子就有女方的姐妹陪伴与她聊天。送亲的,吃完午饭就要返回女乡家,是的,新娘子和新郎一同陪伴送亲的回到娘家,好在路程不远,只有七八里,从青岛返回家时,新郎家也要给送亲的发红包,而且红包比平时的大,无论大人小孩都是一样的,大松当然也有,红包大松妈妈保管。大松一路走一路笑,今天两边的客人都是非常的多,真的好热闹,觉得也很新奇。一路人比较多,妈妈就让其他的人背着大松,因为妈妈怀了宝宝。天天的天气还比较好,上午下午都有暖阳。没有那么冷,走起路来倒是非常舒服。新郎与新娘与送亲的回娘家,这叫做回门。回门后,新娘子在娘家好好的吃了一餐,来回已经走了几十里,太累了。那次回来以后,女方家一些亲戚朋友陪她上桌吃饭。令天小伙儿穿着工整,穿了一件中山装,脚穿布鞋,人挺精神的,人模人样,看上去一表人才。在新娘家吃了饭,聊聊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