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腊月(1/1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早晨,白雾蒙蒙,青瓦屋背上,结有薄霜,田间地头,都有霜打的痕迹,像蜘蛛网一样形状,白茫茫。一个字冷。

各家各户,厨房炊烟升起,做早餐,做猪食,灶房里,火光通红通红,让寒冬多了些暖意。厨房都是土灶,烧柴禾,当时当地农村,无煤无电更无煤气,一年四季烧柴,从人类用火开始具体烧了多少年柴火,我们也不知道,那是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的事。没有新能源之前,就是烧柴火。烧柴禾也有不少学问,夏天和冬天烧的柴禾有所区别,夏天气温高,一些枝枝,树叶,秸秆都能满足做饭燃料的需求,社员们收工时,顺便在路边拾些树土枝,乱草,背回去晒干,两三天干后就做燃料。大家都很勤奋,出工给集体干活,收工时就顺便拣些柴回家烧饭。冬天烧的柴以大块柴为主,秸秆少量,稻草引火,大柴北方叫劈柴,以木质材料为主,平时收集的残枝,做木工剩下的余料,冬天都用上了,冬天烧大柴的目的就是烤火,川北地区冬天气温低,湿冷,丘陵地区,山梁和沟里的温差也比较大,老人孩子在屋里边得烤火,没有暖气,也没电炉,木炭取暖这是唯一途径。冬天做饭烧大柴有炭火,可以放在瓦炉里烤火,但个人一般都有烘笼烤火。烘笼是川北人冬天取暖的神器,与灯笼大小差不多,用竹子编的,里面放上一土陶碗,再加上提手,需要烤火时在陶碗里装上木炭就可以烤火了,加一次炭可以暖一上午。烤手,暖脚都可以。冬天湿冷,很容易长冻疮,那个年月,物质匮乏,手长衣袖短,这是常事,人们穿着朴素,颜色统一的蓝色,灰色,黑色,流行色是军绿色,衣服不多,大都洗得干干净净,衣服上,裤子上,补了又补,大疤重小疤,与电影巜1945》里的衣着镜头差不多。但毕竟解放20年了,人们的幸福指数还是挺高的,精神面貌也不错,没有战争,和平年代,人们都在想办法让自己的日子过好一些。对未来充满希望。

岁修公路,岁修水库,这都是每年冬季必不可少的活儿。每个生产队的主要劳动力,青年男女,全部出动。当时来说,既是生产任务,也是政治任务。这里指的公路是乡村公路,每个生产队都有那么几十米长的任务,各自生产队挑选好基础石头,石子堆起来,垒好量方就完成了任务。岁修公路全乡大多也就两三千人出动,这些石料都是养路段的工人在公路附近的山坡上的石坡里,平时打好的碎石。乡养路段的工人很少,也就两个人,平时就放放炮,炸炸石头,到了岁修公路的时候,所有的社员们都去搬运碎石,搬到指定的地方。因为石头碎石很重,所以挑石头的工具就是扁担撮箕,撮箕比较小,装石头方便,挑起来也就轻松一些。这种现象都像当年愚公移山一样,现在移的不是山,移的是石头,为了子孙后代,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,人们也是不辞辛劳的,任劳任怨的劳动工作。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。岁修公路的时候,家家都是吃早早饭,天刚亮就出发到指定的地点挑石头。每年干这个活也就两天,早出晚归,非常辛苦,中午只能吃早晨带的饭,说老实话,吃的是冷饭。当时也没有保温杯,也没有饭盒,就用一个土巴碗装上早晨的米饭和一点咸菜,用袋子带上,这就是中午饭。下午干完活,回到家里也就天黑了。辛苦了一天,还得自己做晚饭。这就是当时农民的真实写照。

修完公路接下来就是修水库,修水库也是全乡人民出动,人们挑土挑石头为主。当时也没有什么机械化,全靠双手,碾压大坝就是用石滚子,不是现在的压路机。当时农村也没有压路机,在农村地区,因为连公路也没有通往水库的。石滚子就是在附近的山上采集一块大石头,石匠们就地造型,石滚子的直径有一米一,长度有一米六,重达好几吨,大约4吨左右,在石滚子上镶上木架子,用人力推动碾压大坝, 通常要30多个男劳力轮流上阵,冬天很冷,但工地上的人们劳动很热情,人们你来我往,挑来挑去,号子声,脚步声,铁锤声,放炮声,此起彼优,绵延不断,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画卷,画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。冬天的寒气被这热情的劳动场面逼得远走高飞!丘陵地带,大都十年九旱,水源很不充足,许多地方的田地都是高榜望天田,天如果不下雨就种不了庄稼,收成就没有保证。水库会给大家带来有水的资源,能让老百姓感到实惠,所以大家也就愿意积极的去修水库。有了水库,人畜饮水问题也就得到了很大的解决。挑水再也不用跑三五里地了。水库也就是一个小小的人造天然湖泊,不但可以除水,还可以养鱼,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的用水问题。当时公社里修了两个水库,一个是明星水库,一个是木梳水库,两个水库都坐落在木梳村,明星水库的库容量是木梳水库的3倍,望眼看去,更像是一个很大的湖泊。到了夏天,波光凛凛,山上绿树成荫,倒映在湖面上,那是一幅非常漂亮的水墨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