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7章 动乱(1/1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蝗灾引发的巨大动乱席卷了朝廷治下的大部分州府。流民如蝗虫过境,所到之处洗劫一空,官府形同虚设。待到蝗灾终于过去,百姓却已错过了播种时节。田野荒芜,饥荒非但没有缓解,反而愈演愈烈,乱象丛生。朝廷的统治根基,在灾民的绝望与暴戾中摇摇欲坠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辽东和七州。宣王抓住这难得的喘息之机,一面严令各州府加紧练兵;一面征发民夫,大力修固各处险要关隘与城墙,将边境打造得如同铁桶。长月滩精心喂养的三千匹匈奴骏马,至秋末已膘肥体壮,毛色油亮。王爷亲自从中挑选健硕马匹,连同原有战马,整编出一万六千精锐骑兵,由自己直接统领。裴崇安则领六千铁骑。至此,辽东的精锐骑兵已逾两万之数,兵锋所向,令朝廷胆寒。
年初大旱虽令辽东的玉米小麦产量锐减,仅得往年半数,但王爷深知民心所系,果断下令只收半成税粮。幸而红薯耐旱高产,在干旱之年仍获丰收。加之前两年王爷轻徭薄赋,百姓家中多有存粮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沐阳江畔的军营屯田,因水源充足,粮食竟依旧丰收,确保了军粮无虞。而灵阳县那片由沼泽改造的近百万亩良田,更是迎来了大丰收。王爷调遣四万军士协助百姓抢收,场面浩荡。仅此一地缴纳的税粮,其数量之巨,便足以供养王爷麾下大军三年半之久!灵阳百姓感念王爷减税之恩,亦纷纷主动以丰收的稻谷,抵偿了之前赊欠的耕牛款项。
初冬时节,王爷再次践行诺言。他征集了百万斤红薯、十万斤玉米面和十万斤面粉,命谢大人重返草原。此次,谢大人让匈奴人带上足够的马匹,将辽东备好的粮食运回草原。匈奴各部落牧民目睹辽东再次如约送来救命粮,无不心存感激。他们亲身经历了无需劫掠、仅靠交换便能获得生存所需粮食,对左贤王更加拥戴,对辽东的信任也日益深厚。王爷信守承诺,未在草原最脆弱的大旱之时行烧荒之举,这份仁义,在牧民心中悄然种下了睦邻友好的种子。
与此同时,化州谷县——这个本就贫瘠的边陲小县,在铺天盖地的蝗灾席卷之后,彻底沦为一片死寂绝望之地。朝廷自顾不暇,半壁江山赤地千里,赈济粮杳无音信。绝望之下,数十万灾民如决堤洪水,本能地涌向下一个州府。
当第一批衣衫褴褛、面黄肌瘦的灾民出现在谷县地界时,县令杜至远的心便沉入了冰窟。他深知朝廷无力赈灾,地方无粮可济,这些被饥饿逼至疯狂的流民,便是吞噬一切的蝗群,所过之处,寸草不留。
他早已未雨绸缪,在灾民抵达前将家中值钱首饰、妻子的陪嫁及田产悉数低价变卖,换成了易于携带的金银、干粮与盐。并为自己一家六口及七名忠仆备好了两套身份路引。随后,他亲自带着家人仆从,悄然潜入县城外最偏僻的一处佃户村落,租下了一间毫不起眼的破旧农家小院。
灾民涌入谷县的消息传来,杜至远立刻携家带口赶往小院。“快,快换上!”他将买来的破旧粗布衣裳分给众人。女儿杜羽瑶看着那满是补丁的旧衣,小脸煞白,却咬着唇,一声不吭地接了过去。
杜至远沉声叮嘱:“瑶儿,记住!从此刻起,你就是逃荒的农家女!脸上、手上都要抹上锅底灰!头发弄乱!走路佝偻着背,莫要乱瞧灾民——记住,命比脸面重要!”
杜羽瑶含泪点头,跟着母亲和丫鬟,用泥浆水混着灶底柴灰,将自己白皙的脸蛋、脖颈、手臂都抹得脏污不堪。不过片刻,那位知书达理、清秀可人的县令小姐,便消失无踪,只剩下一个蓬头垢面、眼神怯懦的小村姑。
杜至远自己也换上破旧短褂,将那份精心准备、足以证明身份又不暴露官身的特殊路引,仔细缝入贴身衣物的夹层。最后,他将金银分给家人和仆人缝在身上,又将干粮密密实实地塞进了烂棉絮褥子里。
他们藏身小院不过两日,汹涌的灾民潮便如预料般席卷了整个谷县。县城很快被劫掠一空。杜至远临行前已嘱托县衙众人各自避难,愤怒的灾民冲入县衙,将其付之一炬。杜至远远望县城方向浓烟蔽日,人声鼎沸,心中唯余悲凉。他明白,若自己留守衙内,必会被当作朝廷的替罪羊,被愤怒的灾民活活打死。
更令人心惊的是,谷县本地百姓在短暂抵抗后,家中存粮亦被灾民洗劫殆尽。绝望之下,本地人也只得拖家带口,汇入了逃荒的洪流。整个谷县,彻底沦为一座空城。灾民们麻木地涌向了下一个州府。
杜家六口,连同七名忠仆,主仆十三人混入庞大而混乱的灾民队伍,选择了往东北方向行进的那股人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