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千年状元章衡(1/2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满江红·章衡

少岁贫寒,凭倔强,甘泉掘出。

破书卷,赴京赶考,龙虎争逐。

妙笔惊魂金赋在,乾坤一字仁宗目。

望榜头,族叔耻名低,功名覆。

堤水患,泥中步;空饷弊,刀前肃。

护黎民,直谏皇宫谁敢辱?

三箭连环惊契丹,一书锁策山河覆。

叹章衡,功绩压百年,碑无录。

山河无声,碑在心中

科举制度在历史长河中如同一只大手,挑选着那些被时代赋予意义的人才。无数读书人削尖脑袋,涌向贡院,渴望用一卷文章换取功名与荣耀。在这片汹涌的人海中,章衡,福建浦城的穷小子,曾以状元之名登顶科举的巅峰。然而,千年后,他的名字在史书中几乎不见踪影,甚至连被人提起的机会都寥寥无几。

如果说历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记忆筛选,那么章衡的“消失”正好反映了历史对什么值得被记住的偏好。有人被记住,是因为诗文流芳、风流倜傥;有人被铭记,是因为功高盖世、权倾朝野。而章衡呢?他不写诗、不作赋、不结党,甚至连历史的“故事性”都不符合。他不像苏轼那样,留下了旷世词章,也不像王安石那样,推动了惊天动地的变法。他只是一个埋头修堤、查账、治水、救民的普通人,一个没有浮华外衣,只有一腔热血的实干者。

而我们今天谈论章衡,并不是因为他留下了多少可供称颂的文辞或戏剧性的人生经历,而是因为他的生命轨迹映照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历史真相:在一部充满英雄与传奇的历史叙事中,那些真正推动时代前行的人,往往是无声的,是无法被“故事化”的。他们的事迹没有戏剧冲突,也没有诗意铺陈,有的只是泥泞中的步履、账册里的数字和百姓的叹息。

历史不爱讲实干者的故事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