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66章 秋实满院,岁月缝花(1/1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: 秋实满院,岁月缝花

一、槐果坠枝,针线藏暖

白露的清晨,巷口的老槐树上挂满了青褐色的槐果,风一吹便簌簌作响,像极了李渊当年在哨所听的风沙声。他蹲在院角翻晒秋收的玉米,金黄的玉米粒在竹匾里滚动,映着晨光泛出细碎的光——是李阳和李悦周末帮邻居张婶掰的,两个孩子的指甲缝里还留着玉米须的黄,像沾了层永远洗不掉的阳光。

“爸,妈让你进来试试新做的棉坎肩。”李阳抱着件深蓝色的线衣从屋里跑出来,袖口还别着根没断线的针,“妹妹说要给坎肩绣朵槐花,正在跟妈抢绣花针呢。”

李渊拍了拍手上的玉米粉,跟着儿子往屋里走。客厅的缝纫机上摊着块深蓝色的布料,苏瑶正拿着剪刀修剪线头,李悦趴在旁边的小板凳上,举着支绣花针往布上戳,针尖歪歪扭扭地扎出个小窟窿,像极了他当年在战术地图上做的标记。

“别动,扎着手。”苏瑶抢过女儿手里的针,指尖在布料上比画着,“要这样绕线,槐花的瓣才圆。”她的动作很轻,银线在布上穿梭,像条会游走的月光。

李渊的目光落在她鬓角的白发上,比去年又多了些。去年冬天李阳流感发烧,她守了两夜没合眼,天亮时鬓角就新添了几缕白,像落了层没化的雪。“我这粗人,穿不出花来。”他挠了挠头,后腰的旧伤在晨露里隐隐发紧,“有件能挡风的就行。”

“那可不行。”苏瑶把坎肩往他身上比了比,银线在领口绕了个圈,“当年你在部队,我给你寄的毛衣,不也绣了名字吗?你说穿着暖和,其实是想让你知道,家里有人盼着。”

李渊确实记得。那件军绿色的毛衣,领口绣着歪歪扭扭的“瑶”字,被他穿了整整三年,袖口磨破了就翻过来缝,直到退伍时,毛线都起了球,却还是舍不得扔。现在那件毛衣被苏瑶拆了,重新纺成线,织成了李悦的小围巾,每次女儿围在脖子上跑,红扑扑的脸蛋蹭着毛线,像朵绽放在雪地里的花。

“爸,你看我绣的!”李悦举着块碎布跑过来,上面用红线绣了个歪脑袋的小人,手里举着根玉米,“像不像你收玉米的样子?”

李渊接过碎布,指尖触到扎手的针脚,突然想起在非洲执行任务时,收到的李悦的涂鸦。那时她才三岁,画的小人脑袋比身子大,却被他贴在头盔内侧,每次出任务前都要看一眼,像看一道护身符。“像。”他把碎布塞进兜里,“比爸爸画的好看。”

二、校场秋点,旧影叠新

李阳学校的秋季运动会开在重阳节那天。李渊穿着苏瑶新做的棉坎肩,站在操场边的看台上,望着跑道上穿着红色运动服的儿子,突然想起自己在部队的最后一次越野赛。那时他刚从医院出来,左肋的弹片伤还没好,却咬着牙跑完全程,因为苏瑶在电话里说“我带着孩子去终点等你”。

“爸!我在这儿!”李阳从队伍里探出头,朝他挥了挥手里的号码布,上面别着枚小红花,是李悦早上给他别上的,“等会儿我跑三千米,你可要大声喊加油!”

李渊笑着点头,手心却攥出了汗。他看见儿子校服的袖口磨破了边,像极了自己当年磨破的作训服袖口——那时总觉得衣服不经穿,现在才知道,那是少年人拼命往前跑的痕迹。

发令枪响的瞬间,李阳像支离弦的箭冲了出去。李渊的目光紧紧跟着那抹红色,看着他超过一个又一个对手,看着他在弯道处调整呼吸,看着他在最后一百米时猛地加速——那股拼劲,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。

“李阳加油!”他忍不住大喊,声音在喧闹的操场里有些发颤。旁边的家长笑着拍他的肩膀:“你儿子真厉害,跟你年轻时一样吧?”

李渊的眼眶突然发热。他想起在边境巡逻的那个秋天,他和战友们在戈壁里走了三天三夜,水喝完了就嚼仙人掌,脚磨破了就用布包着,支撑他们走下去的,除了肩上的责任,就是怀里那张全家福——苏瑶抱着李阳,旁边是刚会坐的李悦,背景是老家属院的香椿树。

李阳冲过终点线时,李渊跳下台跑了过去。少年扶着膝盖大口喘气,额头上的汗珠滴在跑道上,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子。“爸,我跑了第一!”他笑着说,声音里带着骄傲,也带着点撒娇的意味。

李渊把儿子搂进怀里,闻到他身上的汗味混着槐花香——是苏瑶早上给他喷的花露水,说“跑完步香香的”。“厉害。”他拍着李阳的后背,指尖触到少年单薄的肩膀,突然觉得,那些他没能陪儿子长大的岁月,好像都在这拥抱里,慢慢补了回来。

回家的路上,李阳坐在自行车后座上,哼着不成调的歌。“爸,老师说我可以去参加市里的比赛。”他突然说,声音里带着犹豫,“但要集训一个月,周末不能回家。”

李渊的脚刹顿了顿,自行车在路边停下。夕阳把父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铺满落叶的人行道上。“想去就去。”他说,“爸和妈去看你集训,给你带苏瑶做的肉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