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一一九讲】(1/1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请大家打开讲义267面,
己二:明受阴境(分三:庚一、总示阴相。庚二、别明发相。庚三、结过劝示)我们一个生死凡夫习惯性的心态就是一种攀缘心,我们的心不习惯向内安住,而是习惯向外面去攀缘、去执着。在整个攀缘的过程当中,佛陀是把它整个活动的范围分成五个相貌,色受想行识。五阴当中因缘的攀缘我们可以分两部份,比较微细的是识行想,这个是较微细的。我们的心在识阴、想阴、行阴活动的时候,我们会把它执着为自我。
什么叫做我呢?那一念心当中能够了别的、能够造作的、能够去做任何想象的,那个就是我,以这样来当作自我。比较粗显的就是受阴跟色阴,我们痛苦快乐的感受,还有我们整个外在的四大、内四大等等,这个我们习惯性把它当作我所,我所受用的。不管是我或者是我所,总而言之,这个「心」它就在五阴中攀缘,而累积很多、很多的相状,而这相状就是一种生死的力量、那种有漏的种子。所以当我们修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时候,我们开始正念真如,我们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时候,那时候内心是无相。无相的心跟有相的心一接触的时候,这所谓的「真妄交攻」就把过去的的五阴的种子逼出来,当然这当中每一个人各式各样。
总而言之,我们在整个回光返照,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,你会看到很多、很多,你过去很熟悉的相状会出现,而这时候正是我们生命要转变的一个关键。如果你能够保持不迷、不取、不动,你就够安全的走过去;如果你一念的妄动,心随境转,那你可能会被打回原地,甚至于着魔,乃至于来世堕落等等。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一科,当我们的五阴身心世界要转变的过程,我们过去的五阴一定要先逼出来,这地方大家要保持警觉。
这一段是说受阴,这个“受”,什么叫受呢?其实就是一种六根的作用,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,产生很多很多的感受。这当中有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五种的感受。分三段:一、总示阴相。二、别明发相。三、结过劝示。
庚一、总示阴相(分四:辛一、结前色阴尽相。辛二、正示受阴区宇。辛三、悬示受因尽相。辛四、结示本惟妄想)佛陀先拢总的指示受阴的相状。
辛一、结前色阴尽相
结束前面色阴穷尽的相状,色阴穷尽是什么相状?
阿难!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,色阴尽者,见诸佛心,如明镜中显现其像。
我们透过前面的正念真如,慢慢的修三摩提;“修三摩提”指的是《首楞严王三昧》大乘的圆顿止观。在奢摩他(止),这个“止”是安住真如,叫体真止。蕅益大师说:大乘的圆顿止观,它这个“止”其实都有观的成分在里面,先观后止;观照真如,然后在我空法空的真如里面如实的安住,「体真止」。在这样的一个安住的过程当中,色阴尽者,就把色阴的执着,我们过去的内心跟色阴是紧紧的咬在一起,心有所住,现在把色阴给放掉了。
色阴放掉是什么相貌呢?从眼根来说,是明暗二相了然不生,从耳根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,外在的相状我们还是清楚分明,但是心中完全不生起一念攀缘执着的心态,对色阴是这样的相貌。
我们对于内外的四大放掉以后,我们的心会产生什么功德呢?「见诸佛心,如明镜中显现其像。」见不是用眼睛见,是心中的智慧特别的清楚,这时候我们去看诸佛内心的世界,就好像一个很光明的镜子,能够清楚的显现在我们的心中。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
这地方是说,他的智慧已经增长了,他能够观察我们众生的心,能够入于诸佛的心中,而诸佛的心也能够入于众生的心中,心佛众生三无差别。我们过去心老是在色阴活动的时候,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心跟佛的心有距离、有隔碍的。因为我们被外在的色身所迷惑,我们众生的长相跟佛的长相是不同的,但是色阴的执着破了以后,我们看到佛的心跟我们众生的心,是可以互相的涉入,内心当中就有这样的智慧的增长。这叫见诸佛心,如明镜中显现其像。这是结束前面色阴的这一部份。
辛二、正示受阴区宇
五阴它一层一层就像穿衣服一样,你外面的衣服脱掉了,里面的衣服当然就显现出来了;色阴被破了以后,你受阴的障碍(区宇)现出来。
若有所得,而未能用,犹如魇人,手足宛然,见闻不惑,心触客邪,而不能动,此则名为受阴区宇。
当一个人破了色阴的执取,受阴显现以后,到底是一个什么相貌呢?佛陀讲出一个譬喻:若有所得,而未能用。一个人内心已经有所得,“有所得”就是前面说的「见诸佛心,如明镜中显现其像。」我们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有少分的相应,我们知道众生的心即是佛心,佛心即是众生心。但是在作用这一部分却不能自在,我们的心在生起种种功德妙用的时候,我们还不能够完全的解脱六根当中这种受用的习气的纠缠。
𝐼b𝐐ⓖ. v𝐼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