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五章 相轨线簇—李雅普诺夫指数量化轨迹发散性?(2/2)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看来是可以谈谈了,星野苍介做了个请的手势,来者毫不客气地坐下。

“纳努克之爪”并非传统尤瑞恩加,其封装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,封装层内嵌入的微透镜阵列可以提高光信号收集与传输效率。

所谓“纳努克”,其实是塔斯马尼亚原住民传说中类似熊的神秘生物,原住民认为在森林中如果遇到纳努克的踪迹或者预兆,就需要遵循特定的行为准则,比如停止狩猎或进行祭祀仪式。

到手仅仅三分钟左右,星野苍介便摸清了“纳努克之爪”的工作原理,这是一种基于量子点技术的超微型信息储存设备,就制造难度与抗电磁干扰性而言,它已经领先于目前学园都市研发的所有信息储存介质。

首先,纳努克之爪的内部金色纹路看似有三层,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层,分别是量子点阵列层与控制电路层,占比最大的亚克力材料则是保护封装层。

在量子点阵列层,研发人员采用硫化镉(CdS)作为半导体量子点材料。这些量子点具有独特的量子限域效应,其能隙大小可以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进行精确调控。量子点粒径通常在2 - 10纳米范围内,如此可以使它们在光吸收和发射方面具备离散特性。

阵列层的量子点排列规律则依靠在基底上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设定,虽然还不太确定具体该如何将精密度控制在纳米级别,但这并非眼下星野苍介需要关注的重点。

控制电路层则是在量子点阵列上方设置的双层电极结构,底层为透明导电电极ITO,准确来说材料是N型氧化物半导体-氧化铟锡,该材料平时常常作为触控面板、触摸屏与冷光片的透明导电薄膜,用于与量子点阵列进行电气连接并且允许光线透过。

控制电路层上层为黄金材质的电极,通过精确的光刻和蚀刻工艺形成复杂的电路图案,用于对量子点进行单独或分组控制。

至于那枚信号处理芯片,它可以与控制电路层的接口相连。该芯片能够产生精确的电信号,用于对量子点的状态进行写入与读取操作。

数据写入原理:信号处理芯片发送电信号调整量子点电场,高能脉冲激光照射量子点阵列,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,激发态电子被量子点内部缺陷俘获形成稳定电荷态,不同尺寸的量子点负责编码不同信息,从而实现数据写入。

数据读取原理:使用低能量连续波激光照射量子点阵列,不同电荷态的量子点发射不同强度和波长的光,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检测光信号,信号处理芯片将其转换为数字信息。

读取与写入时,李雅普诺夫指数为正,系统对于初始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。

数据擦除原理:对量子点阵列施加热量使量子点内部电子从俘获态回到基态,恢复初始状态,实现数据擦除,此时李雅普诺夫指数为负,系统趋于稳定,理论上一个打火机足以充当“橡皮擦”的角色,但得小心别损坏内部结构。

𝑰  ℬ  ⓠ  𝔾. v  𝑰  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