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2章 提前准备(1/2)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www.ibqg.vip 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赵羽和诸葛嘉一也不住点头,表示赞同,老王将手边的烟灰缸往旁推了推,整了整有些褶皱的衣领,神色略显尴尬地开口道:“这个……话……话不能这么说。自古以来,天下便是有能者居之。凭什么皇位就该他刘姓之人独霸?汉朝的江山,不也是刘邦从秦朝手中夺来的?所以说,封建时代的政权更迭,本就难以用简单的合理与否来评判。
“我们王家的老祖王莽,一生不贪财、不好色,他篡夺汉室江山是为了什么?还不是想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日子?只是后来推行的一些改革举措事与愿违,加上在位时间短暂,最终落得个成王败寇的结局,这才被后世文人肆意贬低。但不可否认,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,足够浓墨重彩。”
姬小飞撇了撇嘴:“可不是浓墨重彩嘛?能把开国与亡国两件大事都揽在自己身上的皇帝,翻遍史书,恐怕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。”
眼看老王又要发怒,赵羽连忙打圆场:“好了好了,关于王莽的是非功过,我们今天就不深入讨论了。不过……”他犹豫了一下,“王爷爷您别介意啊,我印象中这位新朝皇帝的死法似乎、似乎有些不太体面啊?”
说着,他看向诸葛嘉一。诸葛嘉一心领神会,点头补充道:“没错。根据《汉书·王莽传》等史料记载:地皇四年(公元23年)十月三日,绿林军攻入长安,王莽在混乱中逃至未央宫太液池中的渐台躲避。商人杜吴率先发现其行踪并将其击杀,随后校尉公宾就割下王莽的头颅。当时王莽身着礼服,手持虞帝匕首,仍试图以天命自欺,但最终未能幸免。
王莽死后,士兵们为争夺功劳,将其尸体肢解剁碎,史书曰“支节肌骨脔分,争相杀者数十人”。头颅被送往更始帝刘玄处,悬挂于宛城街市示众。百姓们用石头掷击,甚至割下其舌头分食,以泄心头之恨。《汉书》记载“百姓共提击之,或切食其舌”。
不过令人意外的是,王莽的头颅并未因示众而损毁,反而被历代王朝收藏于武库中。从新朝灭亡(23年)到西晋元康五年(295年)武库火灾,这颗头颅被保存了272年。《晋书·张华列传》明确记载,火灾中“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、王莽头、孔子屐等尽焚焉”。
“总结下来就是,王莽的死法和尸体的处理方式在史书中均有明确记载,他最终并未被安葬在墓里。”
老王听后笑着摇摇头:“我知道两位想表达的意思,不过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”
姬小飞笑着打趣:“王爷爷,您这就有点装了,人家诸葛姑娘可是华擎大学的高材生,难不成还没您这位‘三天私塾毕业’的懂的多?”
诸葛嘉一唇角弯着浅淡的笑意,温声接道:“姬大哥,话倒也不能这么讲,学历和见识不能划等号。有些知识确实也不在课本里!”说着她看向老王:“王爷爷还请您赐教。”
老王连忙摆手:“赐教不敢当。我就是想说,对古人而言,墓葬是头等大事。帝王将相、达官显贵,哪怕家境殷实些的百姓,都不会等到咽气才找葬身之地。尤其皇帝,大多壮年就开始修建陵寝,有的甚至从襁褓起就着手筹备。更极端些的胎盘的时候……”
眼看老王越说越没谱,赵羽连忙抬手打断:“好了,好了,王爷爷,您这有点儿过了……这段跳过,您继续说下面的事!”
老王嘿嘿一笑:“反正就是这么个理儿。咱也想不通古人这么着急是为啥?也不怕招晦气!我们家老祖作为一代帝王,自然也遵循这个规矩,很早就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,把毕生搜罗的奇珍异宝全藏了进去。虽说他老人家后来为大义牺牲,但那墓——可是实打实存在的。”
赵羽摩挲着下巴,眼神透着疑虑:“听着是这么个理,可总觉得哪里……”
见他一脸犹豫,老王急得直拍大腿:“老板你别不信啊,这个墓我们已经找到了,只是打不开,所以才想请你帮忙!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